一套以中國農村婦女為題材的電影,
一個不節不扣的真人真事。
她,一個大學畢業生,
理應前途光明,
卻被帶到了陌生的地方,
一個充滿黑暗的世界。
身處這樣的一個國度之中,
只有接受才能令自己釋懷。
改變不了,就得接受。
很悲觀的方法,很樂觀的法規。
只是,
接受,沒有盡頭。
一連串不能接受的事,
被拐騙,被蹂躪,因姦成孕。
失去自由,失去名節,失去自己。
不斷逃走,為的只是一個希望,
希望把自己救贖。
呼天不應,叫地不聞。
掙扎求存很傻嘛?
逆來順受其實很難堪。
活著毫無意義,
人生充滿諷刺。
生存是諷刺;
孩子是諷刺;
婚姻是諷刺;
愛情是諷刺;
自由是諷刺;
制度是諷刺。
生存,苟存下來,比死難受。
孩子,血濃於水,悲劇過去。
婚姻,毫無選擇,有性無愛。
愛情,背信棄意,何謂真愛?
自由,基本要求,鎖鏈背後。
制度,一孩政策,婦女哀歌。
社會的黑暗,容不下一點點白色。
孩子的純真,讓人會心微笑,
大人,令人痛心疾首。
自私自利,金錢掛帥。
漠不關心,冷酷無情。
近乎搖尾乞憐的求救,
事不關已,已不勞心。
冷眼‧旁觀。
總括而言,很不錯看。
一套很會發人深省的電影。比紀錄片來得更真實。
活生生的一個中國。一個被收藏已久的中國黑暗面。
有一點《Blood diamond》,
節奏不算明快,看不慣的可能會覺得有一點點悶場。
結局亦來得有點兒突兀。
值得一讚是女主角的演技,
她的眼神很厲害,強悍中一點溫柔憐惜。
不想被保護,卻很需要被保護。
假裝,實為保護自己的方法。
人不盲而心眼盲,
對需要救助的視而不見,
互相幫助是人類溝通的方法。
缺乏關愛,每個人心中築起一座山,
一座阻隔溝通的山。
盲‧山。
電影過後,回到現實,
人,繼續未完成的工作,
把感動拋開,
忘記了痛恨。
快樂,是諷刺。
《盲山》
《秒速5厘米》
一套以三個小故事連合而成的大故事。
由喜轉化至悲。
「櫻花飄落的速度每秒鐘五厘米。」
「火箭升空的速度每秒鐘五公里。」
要失去多少,才能夠獲得原諒?
要承受怎樣的痛苦,才能與你相逄?
雙戀‧暗戀‧苦戀。
雙戀,一杯奶糖份量剛好的咖啡,
甜味之中帶有的一點苦澀,
令人染上心癮。
兩少無猜的愛,
年輕,反而最懂得享受愛。
勇往直前的追求心中所愛。
暗戀,一杯意大利咖啡,
被簿簿的糖漿遮蔽,
令人想看穿底蘊,
一種好奇心驅使下的心癮。
愈是愛,愈不敢去觸碰愛。
想像之中的美,
現實中的無情。
苦戀,一杯黑咖啡。
只有苦澀,
卻有一種令人不想放棄的魔力。
苦楚,令人後悔愛。
最近從友人處得知的一句名言。
「後悔做過的事,都不要後悔沒有做過的事。」
one more time,one more chance.
尋找奇蹟,
時間卻不會倒流。
失去的,不可能再次出現。
速度再快,
可惜也拉不近距離。
世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生與死的距離,
不是天各一方,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卻不知道,
我愛你。
整體來說,頗有深度的一套動畫。
畫面很漂亮。
以人物內心獨白為主線的電影,很傳神。
另外,畫面與歌曲配合得天衣無縫。
電影最後五分鐘的歌曲與畫面完全是神來之筆的感覺。
配上歌詞,把整套的重心都帶了出來。
生命不能重來。
失去,不用一秒鐘。
《Man on fire》(鑣火)
一套以墨西哥為背景的電影,
以男人和小女孩為主線。
一個沉默悲觀,
一個天真樂觀,
兩種迥異的性格,
兩個各走極端的人,
因為多宗綁架案而走在一起。
沉淪之中的救贖,
怒火之中的愛護。
假裝冷酷,原為掩飾內心罪疚。
報復背後,一段深刻的感情。
一命換一命。
等價交換?
放棄只因珍惜。
整體來說,尚算不錯。
劇情雖說峰迴路轉,卻沒有太大出人意表之感。
主線放在小女孩與男主角身上,情來得真而純。
結局喜中帶悲,不過略微over了。
說得太多,交付得太清,反而令人納悶。
雖然如此,電影中有樣東西很值得推介。
近乎完美的拍攝和剪接,
令整套氣氛顯得迫人。
加上音樂配塔,一個切切實實的墨西哥。
不停平移縮放的方法,很揮灑自如的感覺。
也許有人會稱為混亂,
然而,在我眼裡,導演是完完全全把一系列高級的拍攝、調色和剪接技巧表現出來。
毫無可挑剔的地方。
很棒!
鑣火,
說穿了,他並不單單是一個保鑣。
最起碼,在情感上不是。
『The kite runner』(追風箏的孩子)
片種 : 劇情
『Sweeney Todd: The Demon Barber of Fleet 』(魔街理髮師)
主演 : Johnny Depp Helena Bonham Cater
『The butterfly effect』(連鎖蝶變)
『太陽照常升起』
『A beautiful mind』(有你終身美麗)
導演: Ron Howard
主演 : Russell Crowe Ed Harris
片種 : 劇情
約翰尼殊發表了革命性的「平衡理論」─跟現代經濟大師亞當史密夫的學說唱反調,成為數學界的新星得到麻省理工學院教席,並從事數學研究。機緣巧合,他被秘密羅致為解碼專家。同時他邂逅了漂亮的艾麗詩,兩人迅即墮入愛河,步進教堂。由於解碼工作屬高度機密,約翰也避免讓妻子發現的同時,又擔心工作危險會累及家人。於是他變得疑神疑鬼,終於陷精神分裂的狀態。艾麗詩堅定不移的愛與信心,令約翰繼續他的「平衡理論」研究。終於在1994 年,約翰尼殊獲頒受諾貝爾經濟科學獎……
『Blood Diamond』(血鑽)
主演 : Leonardo DiCaprio Djimon Hounsou Jennifer Connelly
片種 : 劇情
『Forrest Gump』(阿甘正傳)
『Perfume:The story of a murderer』(香水 - 一個殺人者的故事)
主演 : Ben Whishaw Dustin Hoffman
1738年,Jean-Baptiste Grenouille於巴黎一個魚市場呱呱落地,天生沒有體味的他,嗅覺卻極度敏銳。童年坎坷的他住過孤兒院、在環境惡劣的皮革廠做過童工後,輾轉間被香水師Baldini賞識,並開始學習調製香水。Grenouille混合香味的技巧很快已青出於藍,但他心底裏最迷戀的其實是女性體香,這種欲望更令他不能自拔,每次碰到氣味叫他心儀的女性,他都會把她殺死,然後用她製成香水!
另一邊廂,Laura的商人父親Richis留意到十二個年輕少女連環被殺的消息,深怕自己女兒的生命亦受到威脅。他帶著Laura逃到地中海一間偏僻臨海旅館,但Grenouille卻毫不費力跟隨著Laura的香氣而至...
『Saw』(恐懼鬥室)
『28 days later』(28日後)
片種 : 恐怖
『Capote』(冷血字傳)
主演 : Philip Seymour Hoffman Catherine Keener
『Armageddon』(絕世天劫)
『每當變幻時』(Hooked On You)
不久,妙父因心臟病離世,為免與魚佬在富貴墟朝夕相對,阿妙乘著政府宣佈清拆富貴墟之際,決定離開街市。她參加了政府再培訓計劃的化妝課程,希望藉化粧為自己換一個新的臉孔,從此告別過去。阿妙在化妝界開始了新生活,世界忽然間變大了,有著一種未知去向、又恍似重生的天空海闊。
《The pianist》 (鋼琴戰曲)
一套戰爭電影,
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
人命,螻蟻,殺戮,遊戲。
一幕幕震撼的畫面,
一首首動人的樂章。
琴聲背後,一段可怕的歷史,
用那對原本屬於鋼琴的雙手來運槍,
可憐,卻沒有選擇。
生處於劣勢,
苟存的比死去更不幸,
無聲的琴音,為時代劃上傷痕。
廢虛,揭示了人性的醜陋,
戰爭,令人命與螻蟻劃上等號。
拯救,一個良心未泯的敵軍,
報復,為的只是一口氣。
鋼琴,戰火之中的一點點光,
一個對藝術的追求,
不離卻不能不棄。
夢想,遙不可及。
現世的幸福。
整體來說,很不錯看。
史詩式的巨作。
感覺上很《Black book》,
不同的是,這個不甚自傳,
反之是透過男主角的一雙眼看世界,
看一個真實存在過的時代。
很喜歡電影第一身視覺的拍攝手法,充滿代入感。
另外,電影的用色很一流,
偏沉的色彩,拍出了比《28 days later》更死寂的感覺。
當然,不得不提是憑這套勇奪奧斯卡的男主角,
集藝術、無助、孤單、勇敢於一身,
把真實的鋼琴家都演活了。
以琴聲開始,以琴聲終結。
戰曲,時代的見證。
《1408》
一套以驚慄掛帥的劇情片,
改篇自驚慄小說。
失去至親,好比切膚。
對信仰失去信心,
無神論,只因其痛恨。
痛恨面對殘酷的事實,
痛恨失去疼愛的至親,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
當面對一連串的恐懼、絕望,
才發現,
人,總是活在過去。
人,總是逃避現實。
已成事實的過去,
不能彌補的遺憾。
逃避,可以有很多原因,
因為不懂面對,因為不想接受。
只是,骨子裡,逃避只因怯懦。
很諷刺,連死都不怕,偏偏卻害怕接受。
滿以為瞞著雙眼便可不了了之,
看不見的,並不等於消失。
深心處埋葬的恐懼,
不願面對,反而積累更深。
能夠把人逼進死胡同的,從來只有自己。
整體來說,蠻不錯的。
一套很高深的電影,需要細嚼和領悟。
雖然全片的焦點只集中在男主角和酒店房間內發生的事,
卻不見悶場,導演應記一功。
不停穿插在現實和夢幻之中,
柳暗花明卻不見一村,
希望,從來都是絕望中最殘酷的笑話。
有別於其他驚慄片,
這套的所謂驚嚇位少之又少,
未看的請不要把它看成驚慄片。
世上最恐怖的,不是甚麼鬼神之說,
而是人心中不願承認卻不能否認的現實。
現實,從來都很邪惡。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迦鎖,
找對了鑰匙,便能夠重新開始。
釋放比耿耿於懷來得更淒美。
1408,一把活在你我心中的迦鎖。
《The butterfly effect》(連鎖蝶變)
一套略帶驚慄的劇情片,
一個影響一生的故事。
Butterfly effect,「蝴蝶效應」,
意謂一些渺小不起眼的事件或現象,
在紛擾和不可預測的混沌之中,
極大可能扮演具影響性的關鍵角色。
人都很希望可以改變過去,
藉以擁有更美好的生活,
可是,何謂更好?
沒有對比下的更好,
空想出來的更好。
因為不滿現狀,
才想要作出改變和修補,
意料之內的改變,
意料之外的結果。
掀一髮,動全身。
才發現,世上根本沒有最好。
也許,我們得到的已是最好,
也許,我們得到的不是最好。
天知曉!
可知的是我們根本不能回到最初,
世上沒有時光機,
沒有時間的遙控器,
現實是的的確確發生了,
為一些不能改變的東西而懊惱,
後來後悔,從來都是最愚蠢的事。
過去‧現在‧未來,
三個不同的時空,
站在現在看未來,
未知的,能有期望,卻鮮有把握。
站在現在看過去,
已知的,不能奢望,卻很有把握。
因為不甘於接受未知的,
因為不甘於承受過去失敗的,
我們都傾向奢望改變過去,
不用等待,不用恐懼,
用已知的方法去更改所謂更好,
很漂亮,很完美。
夢,一向比現實來得美。
現實是我們不可能為現在作出改變,
能夠變的是未來,
能夠做的是現在,
把時空搞亂,結局會變得很可怕。
整體來說,很不錯看。
由《死神來了》的原班人馬製作,少了驚慄,多了劇情。
電影音樂來得很出色。
加上用了時序,
不停埋下伏線,
令整套電影更加一絲絲入扣。
聞說電影總共有四個版本的結果,
我看的是導演最為滿意,
亦是最悲傷的一個結局。
沒甚麼,回到最初,
一切,不能重來。
恨‧錯難返。
《色,戒》
一套以一九三八年的中國為背景的電影,
一套可歌可泣的愛情片。
兩男一女的配搭,愛與恨的交織。
殺人也不算壞,偏偏真愛才是罪過。
愛你,為何會是罪?
因為愛你才願意犧牲自己的肉體,
因為愛你才願意多次被利用,
因為愛你才願意承受一切痛楚,
正正因為愛你,我才願意犧牲。
愛你,為何會是罪?
因為愛你而落得了叛國之名,
因為愛你而迷失了女人本性,
因為愛你而失去了性命,
正正因為愛你,我才懂得享受被愛。
愛你,為何會是罪?
因為愛你我把心愛的女人犧牲掉,
因為愛你我對他懷恨在心,
因為愛你我走上了殺人路,
正正因為愛你,我才失卻所愛。
愛你,為何會是罪?
因為愛你我不願意去接受現實,
因為愛你我不願意去承認失敗,
因為愛你我不願意去親手殺你,
正正因為愛你,我才懂得何謂真愛。
她,小女子一個。
因為希望實現愛人的理想而走上不歸路,
又偏偏愛上了不該愛的人,
一個讓她感覺到愛的人。
由愛而產生的絕望,
由感動而產生的愛,
她愛他,甚至肯犧牲一切,
敢愛,那管結果。
他,滿腹愛國思想。
因為愛國而埋沒了感情,
殺人的恐懼,愛人的真誠,甚至對她的內疚。
唯一能肯定的,是在斷頭台上的恨。
他恨她,甚至超出了內疚。
沒有勇氣的愛,終究變成恨。
他,一個所謂的賣國賊。
因為她的出現而懂得愛,
愛,不是駕馭,而是尊重。
活在黑暗因她而出現光明,
平生第一次的信任,
平生第一次的傷心,
不管是肉體還是心靈,
他愛她,卻要親手毀滅她。
錯愛,永不磨滅。
三個生處在劣勢時代的人,
夢想理想,全是空想。
放下理性,從感性的角度出發,
誰都沒錯。
愛,根本沒有對與錯。
總括而言,很不錯看的。
第一次欣賞李安的電影,
不由得衷心地佩服起他對完美的追求。
一絲不苟的場面,把舊的香港上海都展現在觀察眼裡。
大至鏡頭小至服飾道具,都很認真。
當然,還有他對情的描寫,
人性和情感的章顯,很細膩。
由性而開展的愛情,苦澀,卻又帶點缺憾美。
國家和愛人的選擇,難堪,卻又道出人性美。
由女性的角度出發,愛與恨的逆轉。
不得不提是戲中三位主角的演技,
易先生的黑暗孤獨和小心眼,
王佳芝對愛的勇敢和絕望,
鄺裕民的內疚和愛國。
三者同樣出色,誰都沒有搶了誰的鏡。
電影在宣傳時把焦點集中在戲中的三場情慾戲上,
(也許是傳媒和觀眾的錯,天曉得!)
不論是否必需,
這三場戲的確形成了過渡,
一種由有性無愛至有性有愛的轉變。
能夠把這個拍出來的,
導演和演員的配合很重要。
李安,做到了。
另外,看這個時不期然想起了《Black book》,
兩套題材相似的電影,
《色戒》在香港受盡口碑,
《Black book》卻寂寂無聞。
很可悲的東西,再好的電影都需要商業的賣點。
不過,我其實比較喜歡看後者。
一套外語電影,沒有描寫男主角的感情,
更能由女性的角度出發。
女性,在面對愛情可能比男性更勇敢,
也許是基於一點點的渴望吧?
能夠把所有牽絆都拋到腦後。
性,不是女性的本錢。
犯下色戒,那又如何?
傻與不傻,對與錯,
愛,就是愛。
真愛‧無罪。
《太陽照常升起》
一套電影,四個故事。
以民革為背景的中國電影。
看似瘋癲、看似撩人、看似不忠。
三個不同的女人,
三種不同的性格,
卻有著同一份堅持,
一份對愛的堅持。
瘋癲,全因對他的思念。
十數年來,是甚麼把她催殘了?
孩子,愛人。
想要捉緊的,都捉不住了。
爬得愈高,就會看得見嗎?
叫得愈亮,就會有回音嗎?
「黃鶴一去不復返」
他走了。走得很遠了。
「不怕記不起,就只怕忘不掉。」
毀滅,因為我愛你。
撩人,全因對他的仰慕。
未能及時把愛說出口,方知一切來得太遲。
為愛把自己犧牲。
來得瘋狂,完得悲愴。
恨你,因為我愛你。
不忠,全因對他的渴望。
獨守空帷,從來不是易事。
怪罪、責罵、怨懟。
有誰會停下來想一想對錯?
對不起,我錯了。
犯錯,因為我愛你。
愛,令人失去理智,放棄尊嚴。
也許,這是傻。
愛得愈深,變得愈傻。
只是,愛,不能計算。
瘋狂的愛,卻提醒了愛的純真。
人類深心處對愛的追求。
總括而言,推介推介。
沒有失望之餘更是令人驚喜。
集了meaning和藝術於一身的電影。超棒。
畫面、拍攝、音樂、演員、劇本等都很出色。
很欣賞電影開首和結局的拍攝方法,
看完又忽然想起了《Perfume》。
另外,電影用了時序。
令整套看起來首尾更呼應,
又一令人驚喜之處。
當然,不得不提是演員。
老戲骨的,當然出色。
今次要讚的是房祖名。
由《早熟》時期那個傻小子到現在的,
雖然角色類同,但卻用了不同的演出方法,
令人眼前一亮。讚!
可惜地,如此好的電影被人說得不倫不類。
甚麼爛的,甚麼難解的。
不是裝作高深,這一套的說事方式,
其實很平白流暢而且韻味深遠。
難解的,麻煩轉台繼續收看《龍咁威》。
對愛的堅持,
生離‧死別。
烏雲過後,
太陽‧照常升起。
《Black Book》(黑色名冊)
一套以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的外語電影。
生處動盪的年代,
愛與不愛,從來沒有選擇。
生與死?
命運,都在別人的手上。
為了國家、為了家人、為了正義,
沒甚麼不可以輸,
只是,愛卻不能。
以身體去換取情報,
因為情報而得到愛。
她很堅強,卻太強。
說穿了,還是小女子,
一個渴望與愛人走到永遠的小女子。
可惜......永遠與她相距太遠。
把這樣的一面底牌揭穿,
需要很大的勇氣,
黑色名冊,揭露了人性的醜惡。
把耶穌基督掛在口邊,
信‧望‧愛,
說穿了,魔鬼和天使其實只差一線。
整體來說,很好看。
看的時候很有一股《The queen》的感覺,
當然,不同的是這一套多了很多message。
反戰,人性的醜陋,
以愛情片和自傳形式的方法去表達嚴肅的題材,
雖很多mean,卻不落俗套,不見得雜亂,處理得宜。
不得不提是女主角的演技,
入木三分,讓人看透內心。
另外,電影節奏來得很緊湊,
劇本和電影音樂應記一功。
沒甚麼可挑剔的地方,
只有一點要說,電影中蠻多所謂色情的鏡頭,
不要用色情的眼光去看待,
不要把焦點集中在女主角的兩點,你會看得到更多。
可以說的,這套,
是繼《28 days later》後最驚喜的一套電影。
《東京鐵塔 - 我的母親父親》
一套日本的電影,
講述了母子之間兩代的情。
人總是不停在向前走,不停在自顧自。
很任性的行為,卻不用自己去承擔後果。
母親,
世界上最疼愛我們的人,
然而有誰會想過多用一分鐘去關懷她?
你很煩!
自問這的確是最常用來對老媽說的一句說話。
我們都不懂珍惜,不懂留意。
問心的,
可曾發覺他們的頭髮日白?
可曾發覺他們的皺紋日多?
也許能夠推說這是被「漸」所欺騙了。
然而,確切的是我們都得到太多,得到太易。
珍惜一詞,從不出現於一個飯來張口的人的字典內。
溺愛令人失去了自力的能力。
寵愛令人失去了珍惜的動機。
一切都變得很可悲。
太多愛,不是好事。
總括而言,沒想像之中好看。
很多位置都點到即止。
也許是因為導演不想把電影變得過份搧情,
想留住母親在心中那份平淡真實感吧?
笑位和感動位都來得不夠盡,
很「就住就住」的感覺。
節奏來得很慢。
網上影評看得多,大多認為正面而感人的。
看了簡介又看看自己和老媽,
很像很像!
任性與付出。
只是電影有點兒捉錯用神的感覺,
一個好的題材卻放錯用料。
把重心都偏重兒子身上,
令母親的付出和死顯得不足。
我比較期待看看片中母親的自傳生平。
沒有好好描述角色的性格,
很難令觀眾為之動容。
起碼的,我不會。
不過,不得不讚是電影音樂,
反而把整個氣氛都帶起了。
當然,還有其對比的手法,
快樂歡笑與痛心別離。
很強烈的對比,令片中母親的死來得更慘情。
只是,依然那句。
捉錯用神。
本年度看過最可惜的一套電影。
《Ray》
一套真人真事,
描述了失明黑人歌手Ray Charles的一生。
後天失明,卻又擁有登峰造極的音樂才華,
公平?不公平?
上天都很喜歡作弄人。
在他失明前,他看到了自己的兄弟在跟前死去。
在他開始學懂自立後,母親離他遠去。
單靠自己的努力,
受盡白眼和歧視,
一步一步走出自己的路。
這個位置,來得不易。
當看見他染上毒癮,不停周旋在女性之間,
我們會認為這是不潔身自愛;
當看見他錙銖必較,凡事從自身利益著手,
我們會認為這是小心眼,現實無情。
然而,有誰能夠想像,
他,毫無選擇。
眼盲而心不盲,殘而不廢。
他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只是,用錯了方法。
由光明一步步墜進黑暗,
他看不到了。
不單單整個世界,內心也變黑暗了。
毒品和女性令他感覺安全,
有一刻感覺到自己的世界依然是光明。
沉迷,只因害怕。
害怕黑暗,害怕孤獨,害怕失去,害怕接受。
假裝堅強,實為掩飾內心空虛。
說穿了,他不想活在黑暗,
至少,不想獨自活在黑暗。
總括而言,頗不錯的。
因為是描述歌手的一生,
歌當然少不了,當中不乏耳熟能詳的。
另外,為了讓觀眾更有切身之感,
導演刻意以聽覺配合視覺,
別出心裁。
電影上半部份以Ray的生平為主線,
下半部份轉以Ray的內心作主線,
步步推進,感受更深。
不得不提是戲中的母子情,
短短數分鐘的鏡頭,
卻比《東京鐵塔 - 我的母親父親》來得更感人。
當然,男主角的演技應記一功,
把Ray Charles都演活了,
就像Ray從來沒有離開過一樣,很棒。
雷查爾斯,
一個由佛羅里達州來的失明青年,
十七歲隻身跑到西雅圖,
開展其長達五十六年的音樂事業,
在二零零四年的六月去世,
終年七十三歲。
你,不曾活在黑暗,依然沒有離開人間。
起碼,你的音樂能夠照亮人心,流芳百世。
《Match point 》(迷失決勝分)
一套以英國上流社會為背景的電影。
描述一個年青人向上爬的故事。
「只要行好運,不要做好人」
的確,他很好運。
不但擠得進上流社會,有了榮華富貴。
而且,重要的是所有罪行都能夠瞞天過海。
也許,這叫做好運。
站在名和利的角度,站在高高的位置上。
居高臨下的感覺很不錯吧?
只是......
嬴了世界又如何?
指環的墮下,他澈底地輸了,輸得一敗塗地。
為了麵包而犧牲愛情,為了金錢而催毀所愛,
甚至親手了結其生命。
自已的情人,一個曾經愛得瘋狂的女人。
她,渴望真愛。
曾經擁有的,都失去了。
曾經迷失,又因為他而找到前路。
滿以為找到了真心,找到了幸福。
最終卻為心愛所殺。
無悔無恨的付出,無聲無色的終結。
一切都毫無先兆,
愛一個人難度也是錯?
他,渴望成功。
野心令他失去所依。
因為渴望而埋沒自己,甚而放棄感覺。
直至遇上她。
他愛她,卻不能失去支撐。
他不愛她,卻能夠擁有支撐。
三角的周旋,最終為金錢名利所支配。
野心向上難度也是錯?
「嬴了世界輸光好友等於一切全沒有擁有。」
可是......
「誰人無得到一切的渴求?」
誰對誰錯?
沒甚麼,誰都沒錯,只是為人的劣根性所傷而已。
愛情和麵包從未都不能放在同一個天秤上。
夢想和現實的對比往往來得很可怕。
總括而言,很不錯看。
沒有很強烈的說教,劇力來得很足。
只是剪接方面來得不夠出色,
某些位置顯得突兀。
節奏方面,頗為緊湊,峰迴路轉。
片中對人心的刻劃來得細膩而有力,感覺上很《Capote》。
同樣是為了利益而出賣良心。
不同的是,他愛她。
愛得死去活來,來得更加可怕。
另外,不得不提是電影的首尾呼應。
「有時比賽之中,球擊在網上,它可能向前掉過網,亦可能掉向後,幸運的話它掉向前,你便嬴,否則,你便輸了。」
失去了所愛,失去了良心。
難度還稱得上為......
勝利?
《A beautiful mind》(有你終身美麗)
一套很久以前的電影,
2002年度奧斯卡最佳電影。
這大概是我第二次看此套電影,
(對上一次是跑到戲院看)
然而,真正看的,卻只有一次。
這不單止是一套真人真事自傳,
更是一套很勵志的劇情片,很感人的愛情片。
先不說其情。
在這裡,我看到了一個發奮的故事。
每個人心中都有想要追尋的目標,
然而,卻沒多少人能夠堅持到最後。
因為挫折,因為害怕失敗而選擇放棄。
就是為著自己心中所想而堅守到白頭,
又何苦理會別人的冷眼嘲笑?
不清楚‧不了解。
在別人眼中看成愚蠢的;
看成不自量力的;
看成不切實際的......
明白自己,已經很足夠。
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條路。
也許這是一條康莊大道,
也許這只是一條不歸路,
天曉得。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沒有勇氣堅持下去,鐵定是輸家。
他朝滿頭白髮時回首過去,
人生沒有值得後悔的事,
這一條路滿佈了自己的腳印。
懶理對與錯,
懶理是與非,
最起碼的,
我,在走我路。
另外,情方面同樣足夠令人淚眼。
愛,沒有被利益瓜分,原來可以來得很漂亮。
世界上的東西,孰真孰假已經來得模糊。
真假,不是用腦分,
而是......用心。
一份不離不棄的愛。
總括而言,推介推介!
劇本、演員和音樂都來得很出色,
蠻多意想不到的劇情。
總之,看就對啦!
被選為最佳電影的,一定會有值得欣賞的地方。
而此套,實至名歸!
《Blood Diamond》(血鑽)
一套史詩式電影。
一套很「難頂」的電影。
完完全全把人性拍出來。
真的很自私,自私得可怕。
高官為了對外貿易而埋沒良心,
叛軍為所謂革命而大開殺界,
走私商為盈利而忽略人命,
女士為漂亮而忽視鑽石來源。
一幕幕亂槍掃射,血流成河。
一班班兒童槍手,失卻童真。
原本應該有的都失去了。
沒有親人,沒有童真,沒有家園,沒有手,沒有腳......
沒有心。
人性,不止來得可怕,更來得可悲。
能夠催毀人類的,
不是大自然,不是病毒,而是人心。
那顆早已染滿鮮血的人心。
總括而言,真的,很「難頂」。
從沒有看過像這樣一套由開始一直想哭到尾的電影。
從沒看過一套會如此痛恨人類的電影。
如果《28 weeks later》的亂槍掃射已經能夠讓你感到震驚,
告訴你,這套是完完全全把其放大一百倍。
另外,無論演員,劇本,拍攝都很一流。
場面震憾,劇本打動人心。
當然,少不了配樂,非洲的音樂,讓人很有代入感。
你可以有不同的理由而哭,
親情、人性的可悲、小孩的無助、愛情、男主角的身世......
卻,沒有一個不看此電影的理由。
一個絕非虛構的故事,
一個發生在另一個國度的故事,
一顆鑽石,百條人命。
血鑽。
《Forrest Gump》(阿甘正傳)
一套十多年前的電影,很舊,卻很有味道。
笑中有淚。
阿甘,一個很傻頭傻腦的人。
沒有任何特別的技能,
甚或至智商比正常人更低。
卻很清楚自己的目標,
有著比正常人更多的毅力。
從阿甘的眼睛看世界,
一個很接近天國的世界,
純潔得令人心醉。
的確,我們都不同。
能力不同、樣貌不同、目標不同,
人生於世,本是不同。
不同鐵不是影響成敗的因素。
你可以天生異稟,可以平凡庸俗。
不能改變的,叫天生。
能夠改變的,叫後天。
世界從來不是為某種人而設,
為人定下局限的,
從來不是天,而是人。
我們都喜歡把所有失敗推諉於天,
天賦不足,命運不幸。
命運,其實一直在手心。
有人認為,阿甘的故事來得很誇張荒謬。
然而,是甚麼令我們都認為一個智商只有七十五的人不會成功?
因為他是蠢人!
因為他是不是正常人!
「蠢人只會做蠢事。」
到頭來才發現,愚蠢的,是我們。
一班自稱正常人的人。
自大而愚昧。
就是因為正常而不用努力,
就是因為天賦而變得依賴。
過份聰明,反而顯得無知。
本末倒置。
對於想要的不去追尋,
換來一段被遺忘的夢。
能把夢想催殘的,從來只有人的劣根性。
總括而言,很好看。
沒有悶場。感覺很童話寓言。
meaning方面與《lady in the water》類同,
都很能反省自我人生。
此外,電影用了很強烈的對比,
說的不是電影中角色的對比,
而是觀眾與電影中人的對比。
看著看著,會發現「正常」並不值得驕傲,
沒有了可依賴的所謂天賦,
一切都變得很簡單。
努力會令世界變得大不同。
另外,又有人說過阿甘的精神代表了樂觀而傻氣。
一句可圈可點的說話。
正如愚公能夠移山一樣,
沒甚麼愚與不愚,沒甚麼樂觀不樂觀,
只是一個人所知曉卻不是人所能做到的小道理。
努力‧成功。
當一天有了清楚的目標,
便會發現所謂難關都不再是甚麼。
信念,令人跨越困難,
努力,令人邁向成功。
很樂觀嗎?
事實是我們都把前路想像得太悲。
很愚蠢嗎?
仍舊是那句,有夢想又肯去堅持的,從來不愚蠢。
"just run!!always run!!"
我們都有能力像片頭與片尾那片羽毛一樣,
飛得更高更遠。
自卑的,請相信自己。
自負的,請認清自己。不能與不為。
《Perfume:The story of a murderer》(香水 - 一個殺人者的故事)
一個殺人犯的一生。
一個不被愛的故事。
毫無選擇地天生異能,又毫無選擇地被遺棄在街角。
想要選擇去愛,卻又毫無選擇地不被愛。
體香,標誌了人的獨特性,證實了人的存在。
偏偏擁有靈敏嗅覺的他,沒有屬於自己的氣味。
的確,他不曾存在過,不曾在別人的心留下印記。
香水,為他帶來了權力,令他擁有了全世界。
可惜,在香水背後,他想要的卻從未擁有過。
在瘋狂地追求「第十三支香水」的同時,
他追求的,其實只是一點點憐愛。
香水,證實了他的存在,令他感受到愛。
保存香水,就如同保存了愛。
諷刺地,那個她其實早已離他遠去。
到頭來,才發現。
世界上有一樣東西不能保存,不能強行擁有。
那樣東西,叫愛。
他,並不像一般殺人犯。
面目並不可憎,反之,讓人心生同情。
的確,我們沒有被「第十三支香水」誘惑過,
卻偏偏被他的人生所吸引著,
這一點點同情,是純粹出自真心的。
總括而言,高度評價的一套電影。
看的時候會心跳加速,場面和音響的配合令人不寒而慄。
另外,很佩服導演的表達手法。
每一記鏡頭背後都充滿意思,
以視覺來取替嗅覺,很捧!
同樣是講述一生,與《The queen》不同,
《The queen》需要演員的演技去突出主題,
而這一套,單憑導演的功力,劇本(即原著小說)已經足夠引人入勝。
值得一提是各大電影網站都以懸疑驚慄來為這套電影定類別......
沒有選擇的人生,
沒有結果的追求,
沒有了解的眼光,
這,鐵定是悲劇。
《Saw IV》(恐懼鬥室IV 回頭是岸)
再來saw的續集。
未打自己的感覺前,先看一下石琪的影評。
看完,有點兒心痛。
把一套有mean的電影看成是純賣血腥。
對不起,我進戲院鐵定不是為其血腥。
無疑今一集的遊戲玩家多了,
然而,不像上一集,起碼殺的人都是有原因的。
沒有為殺而殺的出現。
而meaning方面,依舊貫徹。
而且把範圍都給擴大了。
少了對話,多了成魔之路,多了原因。
總括而言,依然很好看,值得鼓掌。
而且,時間方面來得更亂,更棒,
佈局來得更出色,結局來得更驚人。
由第一集廷至第四集的伏線,
看到後期,完全被嚇呆了。
不得不提是剪接方面,
由第一集開始已經來得很出色,
到今一集,完全是鬼斧神工了。
很棒很棒!轉折位多了,技巧多了。
每一記轉鏡都來得很有心思。
唯一敗筆是兇手的出現方法重覆了一,二集的方法。
到結局未段,幾乎能夠猜出兇手是誰。
改一改懸疑的方法,將會更出色。
期待《Saw V》。
《saw I》(恐懼鬥室)
一套以血腥為賣點的meaning電影。
戲中不停重覆的一句說話,
「很多人有命而不知感激」
的確,誰會為每天還能夠睜開眼睛而感到高興?
生命,就好像是無止盡的。
能夠用來浪費,能夠用來燃燒。
甚或至用來放棄。
廿一克生命可以有多重?
看不見盡頭,賤如垃圾。
看得見盡頭,貴如黃金。
人的天性,未懂失去,不懂珍惜。
到頭來才知道能夠擁有原來很幸福。
總括而言,真的,很值得推介。
雖然很血腥,(令人心跳加速),不過真的很有meaning。
就當血腥場面是帶出meaning的一種工具吧!
反正同類型教人珍惜生命的很多,
不過,大多是用循循善誘的方法。
而這一套,是直接顯露一種驚慌,教人不得不珍惜生命。
的確,如果現實中有這樣的一個兇手,
誰會不怕?
另外,極度欣賞剪接的手法。
很有心思。
一套無論編劇,佈局,剪接方面都值得欣賞的電影。
很多東西想打,不過,還是留給未看的自己發掘吧!
雖然未看第二、三集,
不過深信第一集會是最有mean的一集,
(亦是血腥程度最容易接受吧?哈)
故此趕在看完第一集便出此篇感受。
最後,
能夠看此篇東西的朋友,
恭喜你。
我們還活著,活著其實很幸福。
《Saw》(恐懼鬥室)
一連三日看完了三集《Saw》,總括而言很出色。
很難得能夠三集都保持水準,而且有增沒減。
內容不同,但風格很一致。
就像一套連續劇,會令人著迷地追下去。
看完了三集,感覺很完滿。
伏線竟然是由第一集一直廷伸至第三集,太厲害。
而其中的message,一集比一集強烈。
(哈,但個人還是比較愛第二集)
的確,其實參加者都很幸運。
起碼他們有決定生死的權利,有一次自救的機會,有掌握自己生死的權利。
對比那個可憐的設計者,
是盡可能地想要活下去,
而天卻無情地一步一步蠶食其生命。
很悲哀,真的。
超推介的電影。
很有mean,很連貫,很有鋪排。
只一個字,讚!
《Babel》(巴別塔)
三個國家,四個故事。
看似鬆散,但其實環環緊扣。
巴別塔,人類聯合起來興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
為了阻止人類的計劃,上帝讓人類說不同的語言,
使人類相互之間不能溝通,計劃因此失敗,人類自此各散東西。
很有意思的名字。
我們能夠說話,卻失去溝通的能力,失去溝通的意欲。
同一種語言,面對需要援手的時候卻冷眼旁觀。
同一樣膚色,面對身體殘障的人卻予以恥笑。
不同的種族,互相猜疑,互相爭鬥。
是甚麼讓世界變得如此冷漠?
是甚麼讓世界變得如此醜惡?
以身體來換取愛,並不罪過。
只是,這世界上都欠缺了一點點關愛,一點點純潔。
有口而不說,有耳而不聽。
到頭來才發現,我們壓根兒與聾啞一樣。
身處於一個這樣的國度。
冷酷而淒清,黑暗而死寂。
總括而言,這套電影很沉重很沉重。
看完彷彿進入了另一個國度。很悲的感覺。
另外,這套電影的用色和配樂很一流。
前者,運用了不少對比色,拍出了舊電影的感覺。
後者,運用了不少樂器,營造了悲傷的感覺。
不會令人反思人生,卻會令人對身處的國度產生厭惡。
《21克 - 生命可以有多重》的導演在片尾切切實實地告訴了大家,
他愛他的孩子,他願意付上所有。
朋友,溝通不是用口,而是用心。
用心去感受味道,
用心去感受愛。
《The texas chainsaw massacre - The beginning》(德州電鋸殺人狂 - 成魔之路)
一套很自傳感覺的驚慄片。
同系列的電影很出名,在恐怖片界排名頗高。
像看完《Perfume》一樣,
對那個所謂「殺人狂」不由自主地心生同情。
天生的缺憾,造就了這樣一個冷血的「怪物」。
就是因為不被了解,才會「成魔」。
說穿了其實只一個可憐蟲,
一個被人牽著走的布偶。
人吃人肉,很可怕嗎?
當看見一幕幕毫無遲疑的「切割」和「煮食」,
人會認為這是「變態」,
這是「冷血」。
然而,蠶食人肉,還不比蠶食人心來得可怕。
人活於現實之中,不斷爾虞我詐,
就是為了目標能夠不擇手段,傷害別人。
戲中提及的一句說話,
「要麼就甚麼都吃,要麼就成為被吃的一群。」
很現實的一句說話。
只是我們都不曾承認活於黑暗之中,
可悲的,我們都是人。
都得依循一個這樣的生存之道。
為了保護自己而傷害別人,從來不是罪過。
總括而言,頗不錯的。
不過當中的message,要靠自己去領略了。
很喜歡電影中的用色,
開首三十分鐘來得很舊電影的感覺,很棒。
想一想這樣的一個真人真事,
又想一想自己打了些甚麼,
來得有點兒冷。
說穿了,其實每人都有一把電鋸。
蠶食人肉?
現實是我們每天都在蠶食人心。
《Love actually》(真的戀愛了)
以不同的故事組合而成的電影。
以愛為主題,聖誕節為背景。
背叛,暗戀,失戀。
不同的感覺,不同的味道。
電影一開首和結尾都播了很多愛的鏡頭。
友情,親情,愛情。
印象很深刻。
正如電影所說的"love actually is all around"
七條主線之中最buy的是父子的那一條。
一個很可愛的小朋友,卻教曉了大家何謂愛。
看見他為著追求心中所愛所拿出來的勇氣,很激動。
也許,只有年少時才會這樣魯莽?
太多顧慮,失去所愛。
愛你,不能說遲疑。
總括而言,還蠻不錯的。
這套電影幾乎是打破了我所有禁忌。
很討厭由小故事組合而成的電影。
很討厭結局來個有的沒的的大團圓。
偏偏,看完後沒有一點討厭的感覺。
也許,這就是魅力所在吧?
相信在聖誕節看感受會更深。
值得一提是電影的音樂很出色。
真的很出色。
整套電影差不多都是用音樂來作調味。
動人的樂章,美麗的畫面。
調出了甜味。
基本上是把它看成了音樂電影,很捧!
令人不自覺地打起拍子來。
《28 weeks later》(28週後)
《28 days later》的續集。
不同上一集,這一集對人性的描寫含蓄了,
反之,加了不少血腥的鏡頭。
很震憾。
同樣是愛情《28 days later》的男主角誓死保護女主角。
而今集,不但見死不救,而且為自己的行為推出一大堆藉口。
原來,愛情的劣根性就是這樣。
甚麼誓言,甚麼承諾,化為烏有。
看見自己心愛的人在自己跟前死去,
會快樂嗎?
眼白白看見自己身邊的人消失,
會開心嗎?
只剩下自己一人在世上,
值得高興嗎?
即使苟存下來,孤苦無依,其實比死更難受。
害怕‧懦弱,令愛情失去信用。
另外,很深刻的一幕槍擊。
看完竟然有一刻很想哭。
何時生命竟然與遊戲劃上了等號?
很可怕。
總括而言,也很值得推介。
不過,相較起來明顯比《28 days later》差。
少了在用色方面的心機,
多了血腥,多了驚嚇,多了拍攝的手法。
愈催接近一套驚慄片。
《28 days later》(28日後)
出乎想像的好看,很驚喜。
同類型以病毒為題材的電影看過不少,
不過,多數都以「嚇」為大前題。
當然,這套也不例外,
音響方便很出色,節奏掌握的很好。
不同的是,此套多了對人性的描寫。
為了保護自己而殺害其他人類,
自私嗎?也許。
為了滿足肉慾而誘惑其他人類,
自私嗎?也許。
想要生存下去的想法,
自私嗎?其實不。
「致命病毒也不及人性醜陋可怕!」
的確,電影是完完全全把人性醜陋面給掘出來,
我們會痛恨那些軍官,痛恨女主角對同伴的無情。
可悲的是當事實放在面前,
即使面對手無寸鐵的小孩也必需要狠下心場。
這樣的生存之道,可怕,卻是人類不得不承認的天性。
傷害別人都不是罪過,只是保護自己的方法。
總括而言,值得推介。
極度欣賞導演的用色,
一開始已經把男主角的顏色設為鮮艷的綠色,
對比整個城市,
雖是死市,卻很漂亮,色彩繽紛的。
不像死去,而像安靜的睡去。
每一個場景都有一種加強了對比度的物件,
火焰,水桶,衣服......
的確,這並不絕望,帶有生機。
而且,竟然令人想用「風光明媚」去形容一套驚慄片,
實太厲害。
無論在用色,氣氛,人物性格,音樂方面都用了強烈的對比,
前後的對比,人性轉變的對比。
(可算是繼香水後看過對比手法最厲害的一套電影)
你那會見過驚慄片出現綠草如茵,出現郊遊的畫面?
這就是戲中最鬼斧神工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主角不是喪屍,
而換上了單單是染上疫症的人類。
有血有肉的人類,
人性的醜陋。
《Step up》(舞出真我)
以歌舞為主打的電影。
雖然看了兩次,不過,依然好看。
第一次是單單欣賞其歌舞。
今次,是真真正正的欣賞電影。
誰沒有夢想?
半途放棄的,不是夢想。
不肯堅持的,不是夢想。
自信不足的,不是夢想。
跳舞的很幼稚?
玩音樂的很幼稚?
拍電影的很幼稚?
戲中的一句對白,感覺很深。
「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的認真。」
很幼稚嗎?
有勇氣追求夢想,從不幼稚。
夢‧想,既不是夢,也不是空想。
總括而言,很「厲害」的一套戲。
強勁的音樂和舞步,令節奏更顯明快。
任你多不欣賞舞蹈都會被吸引住。
想要站起來「lock一lock」。
少見既有場面亦有message的戲。
這,不是單單一套歌舞片。
《The painted veil》(在你遙遠的附近)
發生在舊上海的一個愛情故事。
我愛她時她不愛我。
她愛我時我不愛她。
出軌,背叛,懲罰,分離。
才發現最好的其實一早已經在身邊。
愛情難度要經過甚麼悲痛的洗禮才算完美?
生離死別可算刻骨?
沒甚麼,只是,一切來得太遲。
整體來說,蠻不錯的,很文藝。
驚訝地發現原來中國有如此漂亮的地方。
古色古香的。
很喜歡電影的配樂,很有感覺,很震憾很華麗。
另外,片頭設計得太漂亮。
可怕的病菌被化成花朵,
就像戲中的感情一樣,
來得討厭,但完得美麗。
只能遠觀,不能褻玩。優雅而滄桑。
《Transformers》(變形金鋼)
一套漫畫改編的電影。
一套以科幻為賣點的劇情片。
雖沒有看過其漫畫,
不過,完全為其著魔了。
雖一套科幻的「機械人」電影,
卻來得很有「人味」。
很喜歡電影中對情描寫的細膩,
無分星球的友誼,
來得真,來得純。
沒有一點兒矯揉造作,黑白分明。
為了保護重要的人能夠犧牲性命,
這就是情,不是用口說,而是做出來。
另外,戲中不斷重覆了一句說話......
誰能想像得到自己手中掌握了數百萬人命?
誰會猜想到一個這樣傻頭傻腦的人會如此勇敢?
"There's more to you than meets the eye"
小看自己,小看別人,罪大惡極。
總括而言,很棒很棒!
在其需要的範疇內都做得很足。
出色的音響、剪接、場面和特技。
很震撼。
另外,值得一讚是其拍攝手法,
多次採用了第一身視覺的方法,
來得更有真實感和代入感。
(看不慣的或許會批評為混亂,
然而,好電影絕不是用來挑骨頭的雞蛋,
學習欣賞鐵定比找錯處來得更令人享受。)
多方面的配合造成一套這樣的電影。
一套很有誠意的電影。
一套能夠與《spider-man3》齊名的電影。
《The reaping》(魔疫)
一套宗教色彩頗濃的驚慄片。
一個很像惡魔的天使,
一班很像好人的魔鬼。
眼看的,未必為真。
正邪一向都不是用眼去看的。
請相信自己相信的。
整體來說,很不錯看。推介!
音響來得很出色,令人不寒而慄。
很欣賞戲中的對比手法和佈局。
處處都留了很強烈的伏線,
一步一步進入圈套的,
不止女主角,觀眾更是。
很喜歡這樣的一個結局,
不論是為續集鋪路還是其他原因,
沒有結局的結局往往更令人回味,
一個令人驚呆的結局。
續:似乎打得太少了。沒甚麼,因為沒有宗教信仰,所以不想亂打些有的沒的甚至錯的出來對別人的宗教顯得不尊重。有宗教的固然會看得投入,沒有的,深信戲中的氣氛同樣會令你看得出神。
《The lives of others》(竊聽者)
政治味很重的一套戲。
描述了半世紀以前的東德政府迫害異己的一段歷史。
我,不熱衷於所謂政治,也不熟讀歷史。
亦不希望因為此片的名氣而強行裝作明白欣賞。
故此,看的時候是單單從欣賞戲中對人性的描寫方面入手。
所謂政治意味於我來說只是點綴而已。
的確,此套戲對人性的描繪很細膩。
沒有深刻的拍出來,而是很含蓄地帶出。
同樣是出賣。
她出賣自己的肉體去換取日後的安定。
她出賣自己心愛的人去換取自己的夢想。
可惜,她在出賣同時令自己失去了靈魂,
遺背良心做一些不想做的事情,
與其說失去了,倒不如換個角度說,
她,出賣了自己的靈魂。
一片空白。
他出賣了自己的組織去支持自己的「敵人」。
他出賣了自己的前途去支持一個所謂的理念。
不同的是,他在出賣的同時尋回了自己,
有血有肉。
總括而言,尚算不錯的一套戲。
唯一不好是開頭的鋪排太多,頭一小時似乎都是在introduction。
(也許是因為並不熱愛歷史,有點兒悶場)
不過電影在用色方面很特別,拍出了一種「冷」的感覺。
而且,電影出現了很多「金句」,
結局出現的「這是給我的」,令人有點兒激動。
《Lady in the water》(禍水)
一套很童話的驚慄片。
雖說人類很渺小,
然而,我們都把自己看得太低微。
你很孤獨吧?
不!在不知不覺間已經對其他人產生了影響,
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係一直存在,
只是我們都不自覺而已。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使命,
每個人的存在都有其價值,
過份自貶,不是好事。
「不要叫人小看你年輕。」
請,相信自己,珍惜自己。
總括而言,很不錯看。
完完全全是童話故事的感覺。
也許是網上影評看得太多,
先入為主的認為此套很爛。
結果,很驚喜。
有message的電影從來不會爛。
拍攝,劇本,音響等配合得很好,不見突兀。
另外,值得一提是雖然本片的導演以驚慄電影而聞名,
而且,中譯為《禍水》,
但,請不要把它看成驚慄電影。
活生生的一個童話故事,
來!一起回到小時候吧!
《Harry potter and the order of the phoenix》(哈利波特5鳳凰會的密令)
一套耳熟能詳的魔法電影。
每次看同系列的電影感覺都好像拾回了童真。
一件件不可能發生的事都呈現眼前,
很夢的感覺。
的確,誰不希望擁有這樣的力量?
令世界變得新奇,變得繽紛。
童年的我們會憧憬,
憧憬一天能夠使用魔法,
憧憬一些不可能發生的夢。
是成長,是挫折,令我們都長大了。
變得現實,變得勢力,變得自我保護。
深知不可能的,不去想好了。
另一方面,是電影中的情。
雖然男女主角都長大了,不再孩子臉。
然而,依舊是那個模樣,勇敢又不顧後果。
童年的情,青澀而可愛。
在未打這個前先去看了一下網上影評。
十之八九幾乎是劣評。
很沉悶,節奏很不明快,很不緊張之類的。
看完這些有的沒的確實令人不爽。
要看些節奏明快緊張的,去看驚慄片好了。
看驚慄片嫌不夠血腥的,混進醫院手術室去看過夠好了。
就不懂去欣賞,只懂去批評。
好了,不說了。
就劇情而言,沒有看過原著小說,不便多談。
單看其由遠而近的拍攝手法,
看其特技,聽其音響,
已經足夠稱讚一下。
而且,
說穿了,
這其實也是原著小說作者的夢。
《Before Sunset》(日落巴黎)
一套簡單而明快的愛情片。
《Before sunrise》的續集,廷續了九年前的愛。
時間,留不住,捉不緊。
想要回到過去,想要尋回那段充滿疑問的愛情。
談何容易?
兜兜轉轉,再次重遇。
是天意,是人為?
一幕幕的畫面,一道道的淚痕。
過去的,過去了。
可惜時間治不了傷口,時間沖不淡愛情。
愈是深愛,愈是難忘。
是愛令回憶變成遺憾。
講不出聲,開不了口。
timing不夾比性格不合更令人心碎。
時間錯摸,有緣沒份。八個可怕的字,為愛劃上長長的破折號。
沒有終結,只有開始。
一發不可收拾的愛,一段不能開始的情。
如果時間能夠重來,我們會過得很快樂嗎?
會幸福嗎?還是熱戀過後情感不再?
天曉得。
莫非愛情還是有點缺陷才更刻骨銘心?
也許,想像比現實來得甜蜜。
只是,愛你‧還愛你,忘了‧忘不了。
活在過去,愛在過去。
整體來說很不錯看。
很多message的一套電影,看完很有感覺很有共鳴。
簡簡單單的拍攝手法,漂亮的畫面,出色的劇本。
很buy戲中利用對話來帶出重心的方法。
很含蓄,很簡單,很細膩但又不落俗套。
看時完完完全全不覺得在看電影,
而是活生生一個生活的例子。
沒有結局的結局,是終結也是開始。
愛,不是用口說,而是用心記。
一個一輩子都忘不了的人,
一段不能重來的愛情,
一個不能修補的遺憾,
兩個愛得太遲的戀人,
兩段沒有愛情的婚姻,
九年時間,一生最愛。
一套遺憾與悲傷交織的電影。
《Capote》(冷血字傳)
一套自傳式的劇情片。
講述了作者Truman Capote的一生。
原來人為了自身利益,真的可以放棄一切。
放棄一個信任自己的朋友;
放棄一個救贖別人的機會;
放棄自己的良心;
放棄自己的本性;
放棄......放棄......
把別人悲慘的童年當成笑話;
把朋友真摰的信任當成垃圾。
達成了心願,卻失去了自己,換來了一生的遺憾。
把信任自己的人送上刑台,真的值得快慰?
就是為著那丁點兒的利益,依然值得高興?
我,不介意被你當成笑話;
不介意被人看成愚蠢;
不介意被你無止境的騙下去;
不介意你待我好全屬欺騙;
不介意張開雙手為你擋箭,
那怕你在我擋箭的時候從後補上一刀。
真的,從來我所渴望的只有一點點。
渴望一天你會真心待我好,
那怕只有一秒鐘。
總括而言,很不錯看!
節奏平淡而不覺悶場。
戲中有戲。不過,不喜歡文藝片的應該會覺得悶場。
沒有很出色的鏡頭、剪接、音樂。
卻能把靈魂給勾住了。
當然,男主角的演出應記一功。
內心戲交得很足,幾乎分不出真情假意。
另外,電影用了很強烈的對比手法。
善良人埋藏著最壞的心眼,
偏偏應該窮兇極惡的卻有著水一般的純真。
利用‧信任。
如果能夠回到童年,
人最渴望的,必定是那顆純樸的心。
情,本應如此,潔淨而真誠。
想要尋找濁世之中的清泉......
一覺醒來,才發現我們都身處污泥之中,
沒有誰可以成為蓮花。
很可悲,這就是現實。
說穿了,原來我們都很冷血。
朋友?
《Enduring love》(凶氣球)
一套改編自小說的電影。
談討了道德價值觀和愛與孤獨之間的矛盾。
雙腳離地,愈飄愈高,你會不會放手?
因為貪生怕死而放手,
因為內疚感而希望自己沒有放手。
貼身危機,愈來愈近,你會不會動手?
因為感到壓迫而想要動手,
因為不想變得孤獨而沒有動手。
一連串矛盾的答案,
一個個沒有終結的問題。
愛是因為生理還是心理?
強行把自己藏起來,
滿以為不被世界所了解,
實情是自己不想被世界所了解。
不相信愛,不會找到真愛。
我們都不是活在潛水鐘內。
相信‧愛。
整體來說,很serious和很中化的一套戲。
導演透過影像把大道理拍出來。
沒有刻意的製造懸疑,平實而不突兀。
無論在配樂、剪接、手法三方面都來得很出色。
其中剪接和配樂配合得天衣無縫,
完完全全把一個「內心世界」給拍出來了。
厲害。
未看的朋友,不要在極睏的時候看。
看一套這樣的電影,可是要花上很多腦汁呢。
《Jarhead》(平頭日記)
一套很戰爭片感覺的劇情片。
用上多少的人命,戰爭才算完美?
花上多少的時間,戰爭才算完美?
無止境的追求,無止境的等待。
滿心以為能夠得到的,
經過長時間的等待而變得厭棄。
女友的離棄,身心的煎熬,
才發現戰爭不止奪去性命,
更加蠶食人心。
一個壞透了的決定,
一個追不到的夢想,
所謂男兒夢,到最後變成了傷痕。
就像那記焯在腳上的烙印,
磨不走,抺不掉,
一生一世的遺憾。
整體來說,蠻值得推介。
故事以自白來開始,以自白來結束。
完完全全深入了一個士兵的深心處。
感覺他所感受的,看他所看的。
把無奈、恐懼、寂寞、瘋狂都拍了出來。
另外,頗欣賞電影的配樂,
節奏輕快,內心沉重。
把一張張糖衣外殼都給撕丟後,
人留下的,
只一個空殼,
一本可憐的《平頭日記》。
《Griffen and Phoenix》(相惜到盡時)
沒甚麼,一套愛情片。
一套會令人笑更會令人哭的愛情片。
不算搧情催淚,但卻能夠帶動情緒。
我們都深知死亡是生命的一部份,
偏偏又認為自己與死亡扯不上關係。
很矛盾嗎?的確!
很常聽到的問題:
「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你會做些甚麼?」
做些前所未有做過最瘋癲的事。
那,做了沒有?
撫心自問,其實大家都把時間看得太便宜。
戲中的男女主角都面臨死亡。
偏偏,只有他們才懂得生命。
跳火車,跳傘,盡全力去愛。
莫非要等到沒有選擇人才懂得學會珍惜學會勇氣?
總括而言,真的很不錯。
雖然拍攝、音樂等都不太突出。
但整套戲的核心都很明顯。
而且結合了《If only...》和《一公升的眼淚》的原素。
對生離死別電影有狂熱的鐵定會愛上。
「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你會做些甚麼?」
好了!別再乾想。
"just do it before it is too late"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無痛失戀)
三年前的一套舊電影,
以忘記為題材。
戲中引用的一句名言,
「忘記是幸福」
的確,忘記能夠讓人把所有不快都統統掃乾。
沒有悲傷,沒有怨懟,沒有憤恨。
像是重來沒有遇見過,沒有彼此認識過,
一片空白。
然而,極端尋求忘記的同時,
深心處,人所渴望的乃是一點憐惜。
選擇遺忘,只因從未被記起。
選擇放棄,只因從未被珍惜。
解脫過後,留下的牽絆,揭示了愛情。
原來,任何事都能被遺忘,唯獨感覺是不能。
「給我一杯忘情水」
對不起,其實......
「忘記原是極殘忍」
當一天發現我對你的記憶變得模糊時,
請,出現然後告訴我,我曾愛過你。
總括而言是純看劇情的一套戲。
雖然很buy戲中用的倒敍法和插敍法,
不過,「插」得太亂了,
幾乎是沒有重心的在亂插,毫無依據。
(雖說是夢,也不能太不make sense)
加上混亂的剪接,令整套戲失去了時間性電影應有的涵接。
不理會拍攝,單看meaasge,其實是不錯看的一套電影。
《Sunshine》(太陽倒數)
又一以地球末日為主題的戲。
這次是太陽倒數。
每次看同類型電影的感受都是「不要死好不好?」
你,能夠帶著尊嚴自豪地走。
我,卻要承受失去悲痛地活。
誰稀罕你的犧牲?
你,犧牲了我。
不同《armageddon》的是這套少了很多感情的描寫,
多了人性的醜陋。
的確,為保尊嚴,誰不希望成為犧牲的一個?
然而,為保性命,誰會期望自己是犧牲的一個?
在咬牙切齒痛恨那些不肯犧牲自己的人的同時,
撫心自問,其實他並不自私。
傷害別人,實為人類保護自己的天性,誰都沒錯。
總括而言,很強電腦特技的一套戲,很震撼和壓迫。
不過,略嫌over了,技術的出色令劇力顯得不足。
戲中尾段出現的一號船長成了敗筆。
無疑,他帶出了戲的中心思想,可惜,棋差一著。
進行的一輪追逐感覺上只是把「奪命狂呼」搬到太空船上,不倫不類。
值得一讚是導演把大道理放在科幻電影中,很新鮮的配搭。
要看的,不要把它當成《The day after tomorrow》,
把它當成《The Fountain》吧。
《明日的記憶》
一套講人生和生病的日本電影。
感覺上很《一公升的眼淚》,
只是主角換上了中年男人。
前者漸漸失去了活動的能力,
而後者則漸漸失去了記憶。
誰比較可憐?
其實兩者都同樣可憐,
雖說失去記憶沒有太大的知覺,
然而對自己和身邊人都鐵定是痛苦的事。
的確,「給我一杯忘記水」並不是一件痛快的事,
失去記憶,人生枉過;
沒有選擇,挽留不果。
請,只管記著我好了。
那管你下一秒會忘掉我。
總括而言,沒甚麼特別的技巧,
在配樂方面花了心思,
兩首明快較鬆的音樂,突顯了故事的悲情。
很催淚,看著令人不禁鼻子一酸。
近來看了很多關於人生的電影,此
套的金句「活著就已經足夠了」。
請,享受仍有選擇,仍有自由的生命。
《Reign over me》(快樂從心開始)
發人深省的一套,
是以九一一事件為背景的影片,
講述一個失去所有家人的倖存者的故事。
看完忽然想起了《唐山大地震》。
真的,活著的比死去的更不幸。
每天都活在悲傷和自責之中......
誰會想到一個電話,會成為永訣?
如果世上有「早知」,深信誰都不會輕視那一記電話;
如果世上有「早知」,他,一定會對她說上一百萬次「我愛妳」。
也許,正正因為世上沒有「早知」這回事,
人,才更加應該珍惜。
誰也不能保證能夠與誰一起活到天荒地老吧?
另一方面,看到了倖存者面對悲傷的態度。
不聽、不講,選擇變成鴕鳥,把一切藏於心中。
健康嗎?不!
撕破、揭穿、挖出,逼鴕鳥面對現實。
有用嗎?不!
也許,能夠幫助鴕鳥的,只有他們自己.........
《穿越時空的少女》
哈哈,想不到現在連動畫都給配上了感受。
無他,這,並不是一套單單看完就會忘記得一乾二淨的動畫。
這,並不是一套純賣畫功的動畫。
有mean的動畫,足夠讓人花時間花筆墨。
逃避‧欺騙。
我們都能夠把情感抑壓,想像自己能夠把情感放下。
把愛的想像成不愛,把不愛的想像成深愛。
然而,愛和不愛,不是空想,而是感覺。
切切實實埋在心裡的感覺。
逃避‧欺騙,無補於事。
誰人能抑壓心底愛?
勇敢表白,勇敢拒絕,人生不枉過。
"Time waits for no one"
的確,我們都希望擁有回到過去的能力,
為過去作出一些甚麼樣的修補去改善現在。
然而,誰會想像一下為未來作出修補。
與其擁有回到過去的能力,
真的,我倒寧願有一次遇上十年後的自己的機會。
能夠改變的,不是過去,而是現在。
人,還是應該向前看。
整體來說還頗不賴。
( 依舊是那句,本人對時間性電影有著非一般的狂熱。)
出色的配樂,唯美的畫面,不錯的劇本。
唯一不好是配音略遜一籌。
(要看的,還是聽日文比較好吧。)
很喜歡這樣的一個結局,不算大團圓,卻又令人意想不到。
誰說動畫只有「低B」的份兒?
誰說動畫只適合兒童觀看?
事實證明有mean的動畫,比那些有的沒的的冷笑片更值得一看。
《The Fountain》(超時空‧愛)
很「禪」的一套戲,跨越三個時空,帶出對生、死和愛的覺悟。
是貪念嗎?
在得到愛的同時,每個人都渴望能夠多得到一點點的時間,讓自己與所愛的長相廝守。
然而,可悲地,時間,不會為愛而停留;生命,不會為愛而延續。
是幼稚嗎?
在渴望一生一世的同時,人,不其然地對長生不死產生了慾望。
害怕面對死亡;害怕看見摯愛從手上溜走。
是悲哀嗎?
我們,不可能跨越生死;不可能改變命運之輪;不可能一生一世。
強求永生,墮入凡塵。
尋求‧逆轉‧超脫,
不能捉緊時間,不能捉緊生命。
也許,我們能夠做的,就只有捉緊可以捉緊的........
那一點點,愛。
總括而言,很有深度的一套,故不建議在睏和心情不佳時候看。
技術方面,雖然不斷穿插三個不同的時空,但仍不覺混亂,剪片師應記一工。
大量的電腦特效,場面華麗而攝人。
另外,片尾曲編得不賴,很「禪」的感覺。
《Armageddon》(絕世天劫)
很舊很舊的一套戲,以地球浩劫為題材,帶出親情和愛情。
如果可以,誰會希望與摯親分開?
如果可以,誰會希望從此陰陽相隔?
如果可以,誰會希望犧牲的是自己?
成全?犧牲?偉大?自私?
也許,在別人眼中,選擇犧牲和成全的確很偉大。
然而,在摯愛眼中,選擇犧牲和成全卻變得自私。
我,不需要甚麼追悼的勳章,不需要甚麼風光的葬禮。
我,只需要,你。
總括而言,值得極力推介的一套戲。
有別其他災難片,此片多了「情」,充滿劇力,感動人心。
雖然某些場面略嫌混亂,但整片製作認真。
以九八年的科技水平來說,是毫無值得挑剔的地方。
《The queen》(英女皇)
有人說過,女人的天職是被男人寵。
而女強人呢?
多了一個「強」字,天職竟變得如此截然不同。
身為女強人,就得對人歡笑、背人垂淚。
即使受盡唾罵,仍要裝作絲毫無損。
告訴你,我看得見玻璃杯內的妳。
那個蜷縮在一角,需要保護卻同時拒絕被保護的妳。
謾罵、咀咒、憤怒、怨懟、悲傷、痛恨,
不被了解,卻變得天地不容。
選擇?放棄?疚由自取?
也許,不同鄰家小女孩。
她有說「不」的勇氣,卻沒有說「不」的權利。
總括而言,Helen Mirren的演技的確老練,淋漓盡致用在她身上絕不過份。
看完就好像坐了時光機回到九七年一樣,產生不由自主的同情。
相信英國人看了會更有共鳴。
唯一不好是把很多角色都描繪得太完美。
討厭貝理雅的,可能會有「打爆mon」的衝動,哈哈。
《不能說的‧秘密》
拍攝技術不甚特別,不過配樂很出色。
幾乎閉上眼睛都可以感受到戲中的情感。
細膩而不over。
另外,一開首已經不斷埋下伏線,到最後才一一揭破,
的確,這就是時間性電影引人入勝的地方。
值得一讚是戲中彈鋼琴的部份,很震撼。
未看過的,記得把你的喇叭聲量提高。
哈哈。
唯一不好是結局不太open,一貫亞洲電影的錯。
《老港正傳》
又一以香港為題材的電影。
(聽說是為回歸十周年而開拍的,不知是否屬實。)
講述了香港四十年以來的重大變化。
從小家庭入手,以小見大。
與<<每當變幻時>>一樣,
戲中抽出了每段時期所發生的片段以作過渡。
的確,看見片段,令人回憶往事。
可惜,棋差一著的是每段時期都只蜻蜓點水式輕輕帶過。
沒有深入核心便跳往另一段。
觀乎整套戲,導演和編劇都有太多說話要說。
愛國、珍惜、懷舊、回憶、親情、愛情、發奮......
亦因為這樣,戲變得沒有中心。
整個感覺很分散。雜亂無章。
太多message,比沒有message還不堪。
另外,選角方面大有問題。
鄭中基,雖然能夠表現出不踏實的感覺。
可惜他的演技依然停留在《龍咁威》時代。
把一套頗為有感覺的戲當成笑片拍。
對不起,看見你我真的笑不出來。
不踏實和浮誇輕狂絕不是同一回事。
總括而言,不能說「爛」。
起碼在突出角色性格時用的對比手法很厲害。
而且,拍攝和剪接方面真的很出色。
角度、色調、感覺三方面都完美。
似乎每一格film都可以曬成相片。
故事到尾聲一連播出的相片配上音樂,令人會心微笑。
錯,只是捉錯了用神,從劇本中表現不了最確切的香港。
(反而在相片和場景中能夠看到)
而且,感動位似乎只是強行加上去。
生離死別,不一定會令人感動。
沒有好好描繪角色的特質,誰會為她的死流淚?
《男兒本色》
一套簡簡單單的警匪動作片。
雖然沒有message,
不過把兄弟情描寫得很細膩。
你能夠為著心中覺得重要的人付上甚麼?
電影內的主角的答案鐵定是生命。
的確,完全是拼了命的感覺。
很有情有義,很「男兒本色」。
另外,值得一提是內裡的諷刺手法,
一個作為警司的賊,
一班穿上警察制服的賊,
正邪黑白的界線存在卻變得模糊,
很捧!
整體而言,還蠻不錯看的。
劇情很緊湊,而且偶爾會出現一些花了心機的畫面。
音響方面很出色。
當然,不得不提的是動作場面,
雖然有少許誇張的感覺,
(在裡頭我看到了很多蜘蛛俠和蝙蝠俠)
然而,很不錯看。
幾乎每隔五分鐘已經會出現爆炸、打鬥、飛簷走壁。
沒有meaasge,單看場面已經足夠。
《跟蹤》
令人驚喜的一套電影,出乎意料的好看。
很非一般的警匪片。
劇情緊湊,毫無悶場。
而且,看罷會覺得意猶未盡。
雖然沒有message,不過在其他方面的表現均十分出色。
首先要讚揚的是電影在節奏方面控制得很好,
慢慢的讓氣氛緊張起來,又慢慢的舒緩,
的確,看的時候連呼吸都會跟著節奏走。
另外,不得不提是音響方面,
根乎整套戲的背景音響都是沒有停過,
帶起了整個節奏和氣氛。
最後,我最buy的,拍攝手法。
不停由遠而近再由近而遠,
而且採用了很多高空拍下來的方法,
很有「跟蹤」的味道。
還有很多第一身視覺的方法。
配上特別的換場景方法,
完美!
總括而言,不太突出的劇本,
但由於其他方面的出色令整套電影變得有聲有色。
仍舊是那句,
電影的拍攝手法真的很出色。
特別是梁家輝死的那一幕,
竟然令我回帶看了兩次。
神乎其技!
《每當變幻時》
頗為欣賞戲中帶出時間轉變的方法。
戲中不停提著夢想‧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