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de & Prejudice》導演又一史詩式文藝愛情片。相同的女主角和導演,類近的表達手法,但相比《Pride & Prejudice》,這個來得更淒美,來得更令人痛心。說得上痛心,不單是因為戲中男女主角此志不渝的愛未能圓滿,而且重要的是這種長埋在黃土之下的遺憾需要第三者去填補。
故事由小說改篇,簡單地說,1935年英國一個上流社會的家庭內,13歲少女Briony Tallis因為其過度的想像力和妒忌心,而令姐姐Cecilia Tallis的愛人Robbie Turner無辜入獄。其後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Robbie充軍,而Briony和Cecilia則成為護士。最後,在命運的作弄下,愛人雙雙死去,愛,終究破碎被埋葬。長大的Briony亦因此活在愧疚之中,自責一生。
電影開首以玩具屋帶入主題,現實和想像被搞亂而引起的誤會,以打字機聲的快慢來配合電影節奏,雖然色調沒有經過刻意經營,作為文藝片文戲亦較多,但因為不同的表達手法,加上兩種視觀的方法,令電影不單不見平鋪直敍,反之更顯生動活潑。
電影的香港譯名為《愛‧誘‧罪》,雖然較老套,但卻帶出了重心,戲中長大了的Briony一幕洗手的戲,意味希望把不想承認的過去洗走,來得含蓄而韻味深遠。加上結局未段的一段想像,以文字來完成救贖,配合電影一貫的打字聲,首尾呼應。
愛若然有罪,過去的錯又怎能清洗?愛情、戰爭,兩大史詩性電影的主題,這套把兩個主題融合了,而且不落俗套,金球獎的多項提名,不是浪得虛名。
《Atonement - 遲來的救贖》(愛‧誘‧罪)
《Atonement》(愛誘罪)
一套史詩式的愛情戰爭片,
《Pride and Prejudice》導演的最新力作。
愛與恨、誤會與救贖,
因為愛,所以想要擁有。
因為恨,所以不想被其他人佔有。
如果愛與恨是無可避免的配成一對,
由恨而生的誤會,是否值得原諒?
女人,可以很可怕。
她的可怕不單止是因為妒忌,
而是因為妒忌而想要把得不到的全部徹底催毀。
也許,這樣的誤會是基於過於豐富的想像力,
也許,這樣的誤會純是出於對他的愛。
妒忌,能夠讓人換取一點點痛愛。
誰都沒錯,只是,妒忌的盡頭,來得太可悲,
因為妒忌,令愛被長埋黃土下,
因為妒忌,令人蒙上一世污名,
因為妒忌,令愧疚不斷循環。
救贖,意指在錯誤發生後對受害人作出甚麼樣的修補,
救贖,能夠令誤會得以釋放,
救贖,能夠令罪人心安理得,
救贖,基於它的性質,對事情卻毫無幫助,
遲來的救贖,無助於事的救贖,
為愛印上諷刺和遺憾。
不能改變的錯誤,
不能重來的愛情,
不能接收的道歉,
讓愛以另一種方式重生,
想像的美好令現實顯得更無情。
愧疚,不能以救贖來洗滌,
遺憾,不能以救贖來彌補。
總括而言,推介。
整片的表達手法很不錯,以打字機聲貫穿整片,
頭一部份的文戲用了時序,
時間線偶爾跳一下的方法為整套電影在文藝中帶來生動,
重復的事情,不同的視點,不同的角度,
誤會、想像和事實的交錯,很棒!
而電影第二部份轉入戰爭的部份,
在海岸用了長達數分鐘的長鏡頭,
拍得唯美之外不失戰爭震撼之感。
結局亦來得出人意表,
最後的自白,為罪行平添幾分同情。
面對愛,再聰明也會變得愚笨。
愛,能夠誘發罪行,
愛,何罪之有?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