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瘟疫蔓延時 - 等一生也願意等》


一套著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愛在瘟疫蔓延時》。簡單地說,一對愛侶費倫天奴和芬美娜因為地位和身位的相異而被逼天各一方、分隔兩地。芬美娜更因而被安排下嫁城中的名醫生,而費倫天奴則因為未能忘情,終日在女色之中徘徊,希望藉以把傷疤退卻。

看這個的原因,莫非都是因為其電影海報的設計,一個平卧的女性,頭上一棵大玫瑰。如果玫瑰花是代表帶刺的美麗,電影中的愛情,絕對可以媲美玫瑰。先論其背景的設計,一個瘟疫蔓延的世代、生離死別的時代。加上傳統文藝愛情片的人物設計原素,家景的差距,造就一對相愛但不能愛的情侶。故事亦由此而開展,五十年後的今天,再次看見當初的未忘人,慶幸愛依然純真,用了五十年光境去培植的玫瑰,很漂亮,卻盛放得太遲。

整套電影給我的感覺都很華麗,無論音樂和色調方面都花了心思。電影中後段加插了不少性愛的場面,有點兒吃不消,但作為結局的鋪墊,的確不錯,就是要有點對比,才能顯出真正所愛。另外,值得一提是電影的化妝,要怎樣去把一個二十來歲的小女化成七十歲的老婦已經很困難,更難是要把其身體的所有特徵都化成與七十歲的沒兩樣,所說的正是結局的裸露鏡頭,一對下墜的胸部和鬆弛的皮膚,毫無破綻,整套電影最教人驚訝的鏡頭,莫過於此。

也許,有人會認為電影中對情的描寫太過誇張,一個可以等五十年的男人,卻又在「等」的期間不停找些有的沒的的女人發生關係,性和愛未免分離得過份。老實說,我未有看過原著的小說,然而,單看電影再看看批評,結論是可以輕易得出的,現代愛情太現實。何謂愛?見異思遷,計算輕重的,都不是愛。

所謂瘟疫,在電影中除了擔當背景的設計外,還充當了比喻,比喻相思病,一種不能治癒的病。時間真的能夠充當藥水嗎?沒有根治的可能,這可能是最愚蠢的方法,等,等一生也願意,等。

《霧地異煞 - 信為何物?》


《Green Mile》導演最新力作,《霧地異煞》。簡單地說,美國的小鎮因為科學家們的自大而淪為怪物入侵的基地。在大霧籠罩下,人在面對未知的未來時,必需要及時放下私心,才能找到生存的一點根據。

《Green Mile》導演一向以怪異奇趣的事物反映人性而見稱,這套亦不例外。打正旗號以揭示人性黑暗面為題材,所謂的霧和怪物只充當配角,若然單單因為怪物而被稱作驚慄片,相信會令不少觀眾失望。然而,若然把這個稱作反映人性的電影,個人來說,未免又有點兒太過。

無疑,電影是以人性為賣點,描述人性的鏡頭亦不少,只是,單單作為反映人性的電影,這個所汲取的人性實在不多,大抵離不開人性本善,在經歷一番恐懼下人的私心令人類變得比任何東西更值得畏懼等等的一類人性描寫。在自私、自大、信仰三為一體的主題下編織了這套電影。

說這個若然被稱為反映人性的電影,未免有點兒太過的原因很簡單,離不開三個字,太多message。導演希望在三個主題中都作出深入探討,顯然,在信仰方面是成功了,但由信仰繼而衍生出自大和自私一類話題,則未免有點眼過闊的感覺,要在短短一百二十分鐘成功和所有message推出去,導演的手法不算敗筆,只是沒有好好考慮及觀眾的消化程度而已,令整套電影的重心顯得有點偏頗和吃不消。

這樣說,並不是說導演的功力不夠,只是純基於在網上影評看到的一點迷思。網上的影評大抵離不開四類,一類是所謂「神婆」帶出的信仰問題,一類是科學家帶出的自大問題,一類是所謂「信眾」帶出的自私問題,還有結局一個不知是啥的問題。如果把這類複雜的問題歸一,只一個字便可貫穿整套電影,一個信字。

可不是吧?自大,因為科學家們相信自己有駕御大自然的能力。自私,因為對未來和信仰失去信心,需要啥安靜心靈的落腳點。神婆,因為盲目相信自己的信仰,律師,因為不肯相信自己的敵人。甚至連結局,都能夠以「信」去貫串。男主角由相信自己,相信未來,相信希望,一直走到不相信世上還有希望的存在,最後落得可悲的下場。

若然要為霧下一個定論,在我來說,霧會是一個未來,一個未知的未來,一個你一旦踏出了第一步,便不能退卻的未來。有些人,會為未知的未來而感到恐懼,想到輕生。有些人會因為茫然而把一切交給上帝,從而變成依賴,希望信仰會為自己決定未來。有些人,會因為未來的可怕而把責任推諉別人。有些人只會乾著等,相信命運會有所安排。有些人,即使未來可怕仍會堅持自己。結局告訴我們,唯有相信自己,相信希望,才能走出未知的一大片灰暗。

就是基於這一個原因,作為反映人性的電影,這套不算最出色,《28 days later》會比這個更為吸引我。但作為說教的電影,這套絕對一流,結局的悲慘讓人反省人生,這斷不是啥反映人性的電影會出現的鏡頭和結果。硬要說因為人性的可悲再加點啥啥啥來說出結局的吸引,在我看來,說不過去。就是因為相信導演的好名聲,我不覺得電影的message會在結局時才變得如此截然不同。單單作為反映人性的電影,草草留下懸念便可,不必把結局的悲情度誇張十倍。當然,這是我與別不同的想法,從宗教、人性到政治,看得出啥,電影就是啥。這個也許就是這套電影引人入勝的地方。

總的來說,小本製作來說,這套電影很不錯,雖說每人看到的東西都有點差異,但電影的簡單手法反而令說話更加突顯,起碼有樣東西大家都不會否認,導演,有說話要講。而且,我很喜歡電影在超市進行逃命的設計,加上電影中不斷運用的close up,一開首便來了個很好的簡介。雖然不能認出名字和聲音,但誰和誰的身份和關係在電影開首已經可以清楚得知。而後段的close up則可描寫了不同人對同一件事情的反應和情感,小圈子中難得看到的眾生相。唯一不足的可說是電影的剪接,每當有時線的跳序,電影都用黑幕來跳過,雖說這樣的做法可以令電影變得連貫,但配上整套,總有點馬虎和突兀之感。

信為何物?唯有在恐懼和未知下,才發現,信,不能失衡。

《沙煲兄妹日記 - 尋找死亡的意義》

一套以兄妹情為背景的電影,《沙煲兄妹日記》。簡單的說,一對甚少聯絡的兄妹因為老父身患重疾而走在一起,共同面對老父的善終安排和死去。

雖說以兄妹情作為故事背景,但整套電影真真正正描寫男女主角色的親情只有很少。反之,以兄妹的矛盾帶出另一個訊息,一種對生死的態度。故事一開首便以中年婦人作為重心,面對愛情和事業上的失意,加上聽聞父親患病的噩耗,如何在逆境中找到自己的目標,如何面對自己餘下的人生。電影的主人翁面對了兩次死亡,一次是自己的父親,一次是寵物。無疑,她是珍惜生命的,只是一切來得太遲,有點後來後悔的味道。

我蠻喜歡電影中營造的平淡味道,即使是父親的死亡都只是輕輕帶過,音樂亦以輕快為主,絕不搧情催淚。而且電影中不斷出現笑點,平淡中突顯笑中有淚。也許只有女性才有的細膩質感,女導演把一些平常被人們忽略的問題都帶了出來。除了那個中年婦人的中年危機外,還有一點對生死的迷思。找個好的安老院,表面上裝作為家人提供更好的善終,穿說了,只是為了讓良心好過。

如果說這套電影是寫實電影,的確不失為過。電影選擇以老人家的角度出發,看著兒女的爭執,這種無奈,教所有作為兒女的觀眾難堪。也許,我們都忘記了,忘記了從別人的角度出發,忘記了孩童時受過的愛。作為提醒,電影代入老人家的心境來反映現實,的確用得聰明而且準確。當我們以為自己是受害者時,真正受害的,其實是最疼愛自己的那位。

繼《冷血字傳》後第二次看Philip Seymour Hoffman的戲,角色的感覺不同了,由利益為上的人走到面對一大堆問題的中年人,由主角變身作為綠葉,都能夠帶出了主題,很棒。

如果要經歷甚麼大錯,才能珍惜身邊的一切,這套電影,作為劇情片,絕對能夠引起反思。女主角最後雖珍惜生命,一切卻又變得恨錯難返。尋找生命的意義,死亡不是失去,而是擁有,擁有更多你已經擁有的一切。

《連鎖蝶變 – 舊酒新瓶的期望》


《連鎖蝶變》的續集,簡單地說,男主角在一次車禍中令未婚妻和友人死去,在傷心欲絕的時候驚覺自己有回到過去的能力。他希望透過這種特殊的能力去改變過去未能如願的事,偏偏結局與他所想的截然不同,結果……

看這個的原因,不用說,就是因為《Butterfly Effect》的出色。結果,更不用說,來得有點失望。失望的原因有別其他開拍續集的電影,不是因為在《Butterfly Effect2》中看不見第一集的影子,反之,我看到的不只是一個影子,而是一個雙生兒。

這樣說大概是因為編劇和導演已經技窮了吧?無疑,作業續集是理應繼承上集的傳統,從而進一步延伸下去。這套,是做到了繼承,卻做不到延伸。無論中心思想,劇情甚至音樂,都看不見導演有想延伸的意圖。更甚的是這套在某些對白和劇情上完全抄襲上一套的電影,主角的父親有與主角一樣的能力,主角的母親擔當發現和開導的角色,結局都是由主角去作出甚麼樣的彌補,兩套有啥分別?恕我看不出來。

此外,電影值得一彈是那些有的沒的的色情鏡頭,每次回到過去都總有色情片段夾在裡頭。輕微的情色鏡頭是能夠加強電影的表達,但當情色變了色情,對不起,恐怕連電影的焦點都會被轉移。有思想的電影,被看成色情電影,還要被人剪下了一少段的性愛鏡頭放在youtube上,可悲。

當然,作為原班人馬的續集,這套是有其可取之處的。首先,電影的音樂跟上一套一樣,都是來得很出色,加添了不少驚慄味和緊張。另外,在思想方面的重心有點轉變的感覺,上一套以人不能改變過去,人要珍惜現在,做好未來為主調。這套的重心偏向反映人類的渺小,即使有何許能力,都不要奢望自己能夠改變世界,人,從來都是活得無奈而可悲。

總的來說,也許是對於《Butterfly Effect》的情意結,縱然《Butterfly Effect2》拍得沒想像之中出色,但我還是很推崇這個系列的電影。透過電影反映人類一直以來的幼稚,而且把幼稚進為成殘酷的現實。人都妄想回到過去,藉以避免現在的現實,但當回到過去變成現實,人卻又不希望接受未如人願的改變,結果又希望回到更早的過去。不斷循環下去,唯有回到最初,人才能甘心接受現實。也許?誰會希望接受現實?只是現實已經可悲到盡頭,再沒有……沒有絲毫的幻想空間。

一的出色令續集顯得失色,這是出於舊瓶的錯,舊瓶已經把期望推到最高,新瓶又何來進步的餘地?也許,對換上新瓶的舊酒不能擁有太大期望,特別是當這個新瓶不比舊瓶美麗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