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引渡 - 揭示大美國主義的可悲》


一套以美國受爭議的「特殊引渡令」為題材的電影。簡單地說,美藉埃及裔男子無辜被扯進北非的恐怖襲擊中,在回國中途更被中央情報局的頭目以「特殊引渡令」轉送到國外的秘密監獄嚴刑迫供。有關的人士雖然得知事情的發生,但因為不同的原因而把冤枉忽視,在職責和良心中進行取捨。

此類以反映社會黑暗面為題材的電影多以寫實為主,除了劇情外,便不會多加其他個人風格較重的技巧,今次一看,是驚喜的。這個除了用敍事以引起反恐反法的情緒外,更加插了些人性在內,劇情的設計亦花了點心思。好一個兩難的局面,前途和公義、職責和良心,兩者選其一,在黑暗中反映人性。而在畫面方面,亦可見導演的風格,一點點玩味的色調和場景設計,還有刻意營造的燈光效果,那個只剩半張臉的「被告」和「真兇」,還有那個伸手不見五指的秘密監獄,在視覺上都提供了不少享受。不得不提的是剪接,電影的枝節和場景頗多,要把它們逐件分拆開來,不如透過剪接把它們連起來,反而顯得更吸引。

除此之外,還有在一般真實電影中鮮見的時性。電影中不斷把「真兇」的身份隱約揭露,利用懸念和六天內的時性在結局才把底牌揭穿,來得有趣而驚喜,在次序鋪排方面亦見其用心。也許是基於對時性的熱愛,有人會稱這樣的時性為混淆不清,但個人來說喜見在真實電影中來一個這樣的衝擊,很棒!電影的節奏到後期才顯得明快,但因為有色調等的心思,整套的節奏尚可接受,沒有很悶場的感覺,一直到最後更讓人有窒息的感覺。

以電影來揭示國際間的敏感話題,再加插人性以引起反思。「特殊引渡令」的設立也許不是基於恐怖襲擊的肆虐,只是純基於在大美國主義下的懦弱,裝兇作勢,原為掩飾一切。

《野‧良犬 - 在痛苦中得到歡笑》


一套在國內外口碑都不錯的小本製作香港電影,《野‧良犬》。簡單地說,由陳奕迅飾演的蠱惑仔因一次任務,扮成校工潛入學校遇上由文俊輝飾演的五年級自閉學生和由林苑飾演的學校老師,三人展開一段似是而非的友誼,慢慢忘記了當初的身份。

這套電影在香港上映得到的關注不大,卻偏偏受到外國的注視,更在日本的電影節取得了最高大獎,總是有些原因的。劇情來說,整套電影的背景都是痛苦的,一個無父無母,被黑社會頭目收養的孤兒;一個被父親拋棄,又親眼目睹母親在自己跟前自殺,要與外祖母雙依為命的自閉小學生;一個獨行獨斷,為了老闆而不惜犧牲一切的女殺手。三個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生於悲劇和痛苦之中,偏偏三人的結合又起了些化學作用,整套片看似痛苦,但又處處暗藏生機。就以色調方面來說,整套的色調都偏向灰暗,用了一系列的冷色調,但色彩在三人的結合時產生了,電影中段的那個遊樂場,無疑在黑暗之中帶來了彩虹,顯得更美。

隨著電影的推進,不斷看到了主角們的變化,由痛苦到快樂的一個過程,陳奕迅與文俊輝的一段父子情,和林苑的一段感情,都讓人印象深刻。的確,只有情才能把冷酷融化。而演員方面,小演員的演出令人眼前一亮,陳奕迅的爛仔亦入型入格,與林苑扮演的女殺手,三人起了一種說不出的特別感覺。電影開首的母親拋下一句「花開了父親就會回來」便拋下假花和兒子自殺了,到電影結尾用紙巾遇上雨化開而呼應花開,首尾呼應之餘創意亦高。結尾的一曲和槍戰雖然來得有點刻意搧情的味道,但整體來說很不錯。

再冷酷的人都會被情所感動,誰說花需要開?痛苦中,總會找到歡笑。

《聲夢奇緣 - 用耳朵感受電影》


一套聽覺比視覺享受更多的電影,《聲夢奇緣》。簡單地說,十一歲的主角是一名音樂天才,自小居住在孤兒院內,一直希望透過音樂來尋找自己的父母。直至一天,他在孤兒院逃走出來,在紐約的街頭經過一輪趺盪後,終於能夠踏上紐約中央公園的大舞台,以音樂達成自己的期盼。

以音樂為主線的電影,要以視覺來配合聽覺,其實頗有難度。不約而同地,這個跟《Ray》一樣,都是以聲音配上確切的畫面,那些我們平常遺忘了的聲音和畫面。不停聞說這個都是感人之作,說實話,個人來說沒啥被觸動的感覺,節奏不算明快之餘劇本亦來得很老套,只是一個孤兒找尋父母的故事。加上拍攝手法和色調方面亦不算特出,唯一可取的可算是演員和電影音樂。

演員方面,曾經在《朱古力獎門人》中擔當要職的小演員Freddie Highmore演起孤兒顯得入型入格,亦把主角對音樂的執著演活了,能夠把觀眾的目光吸引著,值得一讚。以小孩為主線的電影,從小朋友的角度出發看成人的世界,往往充滿童真,也許少年時我們都曾經這樣堅持和執著過。

音樂方面,有別其他音樂電影,這套的音樂曲風偏向奇異怪誕。以日常生活的聲音作為樂曲反而顯得新奇別緻,片尾的一曲「C大調」亦令人難以忘懷,創出了一條新的音樂路。

音樂的出色彌補了劇本的不足,這套不是一套出色的劇情片,但絕對是一套出色的音樂電影,在主流中來點反傳統的玩味。以音樂來貫穿的電影,也許不用眼睛看會看到更多,嘗試用耳朵感受電影。

《末世凶煞 - 手搖式的趣味》


美國電視劇《Lost》監製登上大銀幕的力作,《末世凶煞》。簡單地說,美國紐約被不知名的怪物侵襲,一夜間全城的建築物都被破壞,而市民死的死,傷的傷,只有少數倖存者能目擊事件的發生,並把經過拍攝下來,作為對後世的一點紀錄。

看這個的原因,大概是因為看見了Yahoo的評論。鮮有地出現了上千個評論,而且評分非常參差,絕對能夠激發不少好奇。看後,說真的,終究有點明白分數低的原因,我為香港觀眾而默哀。網上的影評都離不開「頭暈」兩字,先不論頭暈不頭暈,如果單純是看這套電影的劇力,分數低倒是可以接受。沒有像一般災難片般包含了很重的人性角度,只是敍述了事件的發生經過和結果,還有倖存者的一點心聲。以劇力來說,這套作為災難片和驚慄片,是不合格的。但若然批評不是由劇力入手,而是由劇本的結構,甚至拍攝手法入法,對不起,能說的只是香港觀眾太可悲。

結構方面,綜合網上的討論所得,都是批評導演和編劇沒有好好的交代怪物的來源和各主角在逃亡過程之中發生的事。這鐵不是編導的錯,置身處地在一個災難現場,還有誰會有心情去找尋災難發生的原因嗎?難度主角一開首自我介紹一下,面對鏡頭說一些有的沒的導遊式的簡介,「大家好!今天我要介紹大家的是這一隻怪物......」才不致落得一個「爛片」的好名聲?再者,製作人在電影放映前已經把怪物的資料在網上告佈了,往往就不懂去看一下才發出無理批評。的確,在看電影之前,沒有誰會希望要下一番功夫,但若能留意電影開首的DV機式開頭,不難發現我們在入場的時候,身份不再是單純一個入場觀看娛樂電影的人,而是一個在看未經剪接的DV機片段的人,從這個角度來看,有說明和沒有說明,誰比較爛是不言而喻的。另外,逃亡過程方面,同樣的問題,同樣的答案。只要細心留意一下各主角的對話,誰的遭遇是甚麼都能夠清楚知道。

而拍攝手法方面,也許是看VCD的關係,毫無所謂頭暈的感覺。反之,個人來說其實很喜歡這樣的創新,手搖式的方法,切切實實的把所見所聞都紀錄下來了,還有甚麼其他方法會比這個更具真實感嗎?感覺上是完完全全看見了一群倖存者逃亡以及死亡的過程。還有電影中的電腦特技,亦是來得順暢自然。

如果單論電影的成績,電影是徹底的成功。沒有作出強烈的宣傳攻勢,宣傳片亦以神秘為主,單憑這樣不宣傳的宣傳,絕對能夠引起好奇。加上新式手搖的方法拍攝,相信好壞參半的批評亦是意料中事,不論是基於好奇還是反叛的心理,都能夠吸引觀眾,並引發激烈討論。商業角度來說,很成功。電影角度來說,除了劇力不足外,沒啥可批評的地方。分數低,也許只是基於觀眾的質素,下次要在雞蛋中挑骨頭,不妨考慮一下批評電影沒有配樂。要在DV機中找點配樂,方法很簡單,主角們在拍攝時把身上的MP3或電話播放功能開啟就對了。要成功取得觀眾的喜愛,不合理才是真正的合理。

手搖式的拍攝,無論拍攝者和觀眾的身份都被變掉,這才是真正的趣味所在。看不慣這個的也請不要看《潛水鐘與蝴蝶》,以免引起有的沒的的「鏡頭不水平」一類批評。

《蝴蝶飛 - 尋找被遺忘的愛》

香港導演杜棋峯鮮有執導的愛情片,《蝴蝶飛》。簡單地說,由李冰冰飾演的女主角佳因為一時鬧情緒令男友東在車禍之中喪生,其後三年內,佳都因為罪疚感而需要靠藥物抑制情緒。三年後,東再次出現在佳面前,是幻覺還是現實?他的回來的解脫還是纏繞?因為一個簡單的問題而衍生的電影,讓人在過去中找尋答案。

杜棋峯的電影,一向以男兒味重見稱,今次拍愛情片,竟然有出乎意料的柔情。而且還用了一貫的隱晦,電影中的男主角,是人是鬼是幻覺還是現實,他的回歸是為了報仇解脫還是幫助。電影沒有在一開首把它們說明,反而是一邊看,謎團一邊解開,到最後的結局會洞悉他的葫蘆內賣甚麼藥。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是電影的交代不足,但電影來說,還是保留一定空間好,把腸子都畫出來的公仔,那有欣賞的餘地?

除此之外,杜棋峯的電影,一向有話要說。雖然轉戰愛情片,也不例外。就像英文譯名Linger一樣,當情感被習慣了,愛情便會徘徊在盡頭和開始之間,認為不再愛的,其實只是忘記了當初怎樣愛。這個不是甚麼志死不渝的浪漫愛情片,也不是甚麼人鬼情未了的詭異愛情片。純粹是一套有點說教味道的愛情片,教人怎樣尋回愛,怎樣珍惜愛。

演員方面,女主角是保持一貫的水準,要說的是男主角周渝民,扮演起有點仇恨味道的鬼來得出神,亦喜見他「犧牲色相」扮演起屍體來,總算是放下了F4時代的娘娘腔和脂粉味。唯一不足是配音方面,夾雜了中港台的演員,單單是聽國語版和粵語版都未能盡如人意。

不得不提是電影的音樂,整套電影的音樂都來得很淒美,特別是由李冰冰所唱的片尾曲《只有回憶》,配上由林夕填的詞,是整套電影的一個總結。

「總是在消失了才看個明白」,忘記愛的,是時候尋找過去的愛,一段被遺忘了的愛。

《留給最愛的情書 - 讓笑聲把眼淚覆蓋》


由小記改編而成的電影,《留給最愛的情書》。簡單地說,Holly因丈夫Gerry的病逝而變得一厥不振,對生活失去動力,而且把自己困在悲傷之中。幸得Gerry在生前安排的心思,把信件和禮拜逐一寄到Holly的手中,助她重新振作,走出陰霾。

單單看這套電影的中名譯名,便會覺得這個與那些賣弄生離死別的老套電影無異,但一看之下,是驚喜的。以生離死別作為大前題,要拍得不搧情難度其實頗高。這套電影亦然,它有其搧情的地方,就像那幕女主角在母親跟前哭得死去活來的鏡頭,但大部份時間,都是由心發出來的真感人。真正的悲傷,不是哭得死去活來,而是在傷心的同時仍要對別人強顏歡笑。不知是導演還是原萫小說作家的刻意安排,這套電影非但來得不傷悲,反之是有很多搞笑在滲透。

電影開首沒有把男主角的死直接宣出,而是透過一個像婚禮而不像喪禮的派對把死訊帶出,然後以多段令人哭笑不得的回億配合輕快的音樂敍事。一個刻意打扮的狂歡派對、卡啦OK、渡假、新工作、新男友。全部看在觀眾眼裡都是些快樂事,偏偏對女主角是種折磨。我們認為電影感人,也許不是基於女主角失去最愛,也許亦不是基於男主角所做的窩心事,而是純基於快樂與悲傷的對比。傷心之中的快樂,從來都是叫人諷刺和無奈。

除此之外,電影選擇在最後才把message帶出來,令人印象更深。在面對難過的時候,能夠把自己救贖的,只有自己。總有甚麼東西我們是可以做,我們是能夠克服的。把自己困在陰霾下,會令自己忘記了真的路,那些尚待開拓的未來。看這個的時候,我不覺得自己在看一些生離死別的電影,反之感覺上是在看喜劇。沒有鬱悶,反而是輕鬆。同樣地是用笑聲去紀錄一些失去的人,不其然又想起了《東京鐵塔 - 我的母親父親》,不同的是看這個沒有一點悶場的感覺,節奏來得比《東京鐵塔 - 我的母親父親》快之餘,亦有把重心拿得好。

一套真真正正笑中有淚的電影。誰說生離死別必需要留下眼淚?笑聲能夠把眼淚覆蓋。

《Juno少女孕記 - 回到少年時》


一套在全球嬴取了不少口碑的電影,以小本製作勇奪2007年度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Juno少女孕記》。簡單地說,一名十六歲的少女Juno因一時好奇與同學發生性行為,並因此而懷孕。在十月懷胎的期間,既要面對父母和身邊人的目光,又要想辦法處理腹中塊肉,以小孩子最原始的方法去解決成人問題,笑中有淚。

不停聞說《Juno》很好看,搞笑之餘亦很感人,看後是有點兒失望的。也許是對於一套在各大電影頒獎禮都擁有不少提名的電影期望過高,也許是個人來說幽默感不多,不太適合看喜劇,總覺得這個有點平淡無味。無疑,電影中的英語對白來得生動抵死,但敍事方面只用了順敍法,而且同類型的電影亦不少,來得有點飽和的感覺,與一般意外懷孕的電影比起來不見其獨特之處。不以希望看到搞笑的心態觀看,單論其故事,除了從少年的角度看成人問題這個方面比較可取外,劇本是來得比較公式。電影的節奏尚算快和順暢,故此不能把這個稱為悶場,只是未能令我把情感投入,一點點雞肋的感覺。

然而,在平淡中仍然可見導演的用心,特別在不同人對問題的處理上的設計。有人認為,少年的愛是來得無知而幼稚,他們不懂何謂愛,在面對愛的問題時會顯得手忙腳亂,失了方寸。也許吧,他們不懂以成人的角度看待愛和問題,而且,在解決問題時,亦不懂得去計算自己的利益。但正正因為這個原因,少年的愛少了成人世界的雜質,多了一點純真感覺。反而,一向以成熟自居的成人,在面對愛和問題時,只會選擇逃避,甚至只會把著眼點放在自己身上,顯得一塌糊塗。就好像電影中的收養父親,與Juno發生的一段瞹眛忘年戀。

另外,電影的音樂亦值得花點筆墨。電影在開首以一段由結他和口琴合奏的曲掀起序幕。自此,在轉場與過度都用同樣的方法,配上不同的詞來產生轉承的效果,並以男女主角的對唱(Anyone one else but you)作為結局。雖然對曲沒啥研究,但以結他作為伴奏,加上男女主角清新的聲線,能夠帶給人青春和淡然的感覺,這個是肯定的。導演選擇以最平淡的方法拍出一套輕鬆的小品,把色情的鏡頭減到最少,保留了青春和純真的感覺。

沒有很感人,沒有很搞笑,只有淡淡的味道,在平淡中讓人回到最初,你我曾經擁有過的少年時。

《魔街理髮師 - 依然添布頓》


添布頓跟尊尼特普的第六度合作,以音樂劇改編而成的電影,《魔街理髮師》。簡單地說,倫敦理髮師Sweeney Todd被誣告入獄,其妻女更遭不幸。十五後,Sweeney Todd重踏倫敦,誓要掀出仇人,借理髮為名,血殺仇人。

自從看過《幻海奇緣》,便對添布頓的風格著了魔,集黑暗、浪漫、詭異和奇趣於一身的電影。年紀輕輕卻有如此成就,電影大師之名,他是當之無愧的。而這個電影,亦保留了他的風格。我特別欣賞電影在色調下的功夫,要怎樣才能令血變得更鮮紅?把其他部份變黑便是最佳的方法。故此,電影在描述Sweeney Todd的時候,偏向把他身邊的景物調成灰灰暗暗的顏色,一方面能夠反映Sweeney的黑暗的內心,一方面又可為血流成河的畫面做點對比。

另外,他的用心可見在角色造型方面,大部份是見其人便知其情的感覺。特別是花在Sweeney和肉批店老闆娘身上的心思,灰白的臉加上那深深的黑眼圈,看的時候除了有一點《怪誕屍新娘》的味道,還有一種沉鬱而仇恨的感覺。當然,不得不提是電影花在視覺上的心思,電影片頭一段充滿壓迫感的血液流動,一點點讓人置身在血液內,隨血而流動的感覺。還有電影在交待背景用的長鏡頭,由遠而近的方法,讓眼睛跟著鏡頭走。演員方面,聞說尊尼特普是添布頓的愛將,今次一看,終究是找到了原因。除了俊俏的外表外,尊尼特普的演技同樣是引人著目的。先不論他的新嘗試唱歌劇,單單是看他的眼神,已經感覺到一股因深愛而產生的怨懟。

電影除了保留一貫音樂劇的特式外,音樂跟畫面的配合加上添布頓的獨特風格,令整套電影更添可觀性。坊間對添布頓的風格,大抵分為兩類,一類是深深的著魔,另一類是敬而遠之。把添布頓的電影稱為榴槤電影,恐怕也不失為過,同一樣東西,你可以說它臭,亦可以說它香。所以,他的電影是好是壞,的確沒啥討論的餘地。也許是出於對添布頓風格的熱愛,加上喜歡畫面與音樂結合的感覺,這套電影很得我心。特別推介是電影中主角對唱的部份,令人入迷。看著拿剃刀的Sweeney,又不其然想起了剪刀手Edward,同樣的演員和導演,同樣是其貌不揚的感覺。不同的是Sweeney是兇殘的,而Edward則保留了純潔的心。也許吧?由純潔變得兇殘,不需數秒鐘。

自《幻海奇緣》後的數年後再看添布頓的電影,慶幸他沒有因為坊間某些批評而放棄自己的風格。他的電影總有說話要講,他的電影,依然黑暗、依然奇趣、依然怪雞。他依然是他,添布頓。

《戰火浮生 - 戰火沖得淡親情》


一套德國的電影,簡單地說,1926年的德國,一對雙生兒因為父母的意外離逝而被收養到不同的家庭,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妹妹Lotte被帶到荷蘭的富裕家庭,而姐姐Anna則留在德國的貧窮農村。因為生活方式的不同,因為戰火的催殘,下嫁猶太人的Lotte因而對下嫁德國納粹軍的Anna產生怨恨,直到多年的重逢,誤會才得以冰釋。

德國納粹軍的事一向是德國電影的主打題材,戰爭中的愛情、友情和人性。而這個則以親情作為賣點,可算是在傳統之中找來點新鮮。德國和猶太人之間的民族仇恨,如果放在愛情上,會令愛情變得淒美。但放在親情上,卻變得黑暗。就好像電影中的姊妹Anna和Lotte一樣,聞說雙生兒的感情會較一般的兄弟姊妹為好,然而,當面對愛情和戰爭時,再好的感情都可以化成怨懟。也許是導演的安排,透過雙生兒把戰爭的禍害放大,對於兒時的種種相親相愛的表現亦來得更諷刺。

我頗欣賞電影在結構上下的功夫,要把一對雙生兒的經歷由小時一直發展到老年,可不是件輕易的事,而這個做到了。雙生兒各佔的比例差不多,而所有枝節則是輕輕帶過,令結構顯得主次分明。還有三幕雙生兒睡在一起的畫面作為過度,動作一樣,背景不同,所持有的心態都不一樣。第一幕是小時候在她們的睡床上,父母剛離逝,分開前的最序幕。第二幕是重逢後在姊姊的床上,剛重逢又要面對另一之的分離,而且一分便是數十年。最後是姊姊死前在樹林內,誤會得到冰釋,雙生兒卻從此別離。

自從看過了《黑色名冊》後,便對德國在納粹黨為禍的時期差生了好奇。猶太人和德國人之間的矛盾除了影響了男女之間的愛情,對親情亦有重大影響。一個誤會,便足以令親情破碎,愛情和親情之間,亦顯得難以取捨。這樣的一個結局,是令人鬱悶的。很可悲,也許要到事情終結時,情感才能回到最初,她們相親相愛的那時。

或者,如果當天她們沒有被分開,或者如果她們沒有碰上自己深愛那個,事情不會去到現在糟糕的地步。再親的雙生兒,都有情感破碎的可能,戰火能夠把親情埋葬。

《屍城30夜 - 黑暗中章顯人性光輝》


由漫畫改編而成的殭屍電影,簡單地說,極北小鎮塚崗在經歷每年一度的三十天黑暗期裡,被一班極度飢餓的吸血殭屍入侵。大量居民被殺和演變成殭屍到處展開恐怖撕殺,只有少量的倖存者在無助和惶恐中掙扎求存,期望三十天過後的陽光到臨。

看這個的原因,大概是因為在看《SawIV》時看到的宣傳片,男主角在走避,然後一堆瘋狂的殭屍和雪地上的駭人血漬,加上宣傳片的剪接手法,很吸引。然而,看完之後的感覺是成功的宣傳片的確很具宣傳效力,一點點貨不對版的感覺。當然,失望是有的,但對於網上形容為「爛片」,卻有一點保留,希望來個反駁。

無疑,你可以說電影中的殭屍來得太「屈機」,除了懂得飛詹走壁外、體力和智力都是一流。但以這個來判斷電影是否拍得太誇張失實,未免有點兒太過。一般的喪屍片,如《28日後》系列的中毒者,《生化危機》系列和《活死人空間》的喪屍,都是同樣孔武有力而刀槍不入。誇張與否,你和我都未有看過真的喪屍和殭屍,誰能夠妄下判斷認定孰真孰假?再者,有人認為片尾的男主角來得太愚蠢,問題又來了,試問在困境當中,看見自己心愛的人即將死去,誰還有理智去從詳計議?又有誰會有閒情去量度風險和後果?是電影爛還是觀眾喜歡在雞蛋裡挑一些不是骨頭的骨頭,還存在思索的餘地。

當然,無可否認是電影的確存在了反駁位,戲中的人性描寫亦來得有點兒公式化。一群倖存者當中永遠有人是自私自利、不肯團結,有人會肯自我犧牲,有人會因為害怕而自行送死,有人會被殭屍咬中而要求同伴的解決,亦都會有殭屍是小孩和認識的人。但這一點的瑕疵不足以被冠上「爛片」的好名聲。

首先,我很欣賞電影中另類的人性描寫,一個因為害怕家人被殺而把家人殺光的人,來得很真實。現實中,慌亂會令人失去重心,甚至做出一些超乎想像的行為,就好像早年前把老父殺死的失業青年,我們都忽略了這類人,一類被黑暗遮蔽了理智的人。其次,我很欣賞這樣的一個結局。一般喪屍片的結局都是有的沒的的大團圓,而這個,一命換一命,只有得不到的愛才來得淒美和刻骨。還有不得不提是電影的音樂,喜歡OST的鐵定會愛上片尾曲,令人毛骨悚然的一首曲。總括而言,不過不失的。這樣的題材加上地理因素,來得新鮮而真實。加上導演的用心,把殭屍不存在推諉在沒有留下「見證人」,為電影製造了一點懸念。

太陽在水平線降下標誌了殺戮的開始,太陽在水平線升起標誌惡夢的終結。三十天的黑暗,唯有人性的光輝能獨照。

《長江7號 - 還原周星馳? 》


周星馳繼《功夫》後的最新自編、自導、自演的作品,《長江7號》。故事大約是講述由周星馳所飾演的周鐵和其兒子周小狄的一段父子情。由科技和笑料包裝的父子情。在看之前,不停聞說入場的觀眾大叫失望。老實說,看畢後,我是有同樣的感覺。不過,不同的是我失望的原因不是因為我看不見九十年代以搞笑為賣點的周星馳,作為一套科幻劇情片,不搞笑絕對不是罪過。然而,作為劇情片,內容薄弱、結構鬆散、劇力不足便斷是罪過。

看之前,我期望看到的是一套講述父子親情,有點說教味道的劇情片,而不幸地,這套電影是完完全全不是我所想的。也許是因為片長過短的原因,片中的兩大感情,小狄與父親的親情和小狄與長江七號一段似是而非的友情都只是輕輕帶過,沒有作出深入的交代。反之,是不停重覆一些有的沒的的窮人道理,「雖然是窮,但不能打架,不能說謊,不是自己的東西不拿取,做一個於社會有用的人。」以窮家子弟進入貴族學校讀書為背景,以小孩子的「改邪歸正」作為主線,並以父親的死作為「歸正」的一點序幕。沒有一點浪子回頭的感覺,只有一點小孩子不懂事發脾氣的味道。以此作為說教的重心,可謂很失敗。加上很多沒有交代的枝節,令人感覺意猶未盡。除此之外,還有一貫周星馳電影的錯,找一些清純的新面孔擔當「星女郎」以增加電影可觀性。繼《功夫》的黃聖依後今次找來了張雨綺飾演小狄學校的老師,作為父子溝通的渠道。作為一個增加吸引力和劇力的因素,她是失敗的,但作為一個穿著旗袍的花瓶,無可否認,她有其存在的價值。

雖然如此,作為一套億萬票房的電影,《長江7號》亦有其可取之處。首先是那出色的電腦特技,以人類的動作來活化一隻太空狗,動作來的細膩而順暢,標誌中國電影科技的一大進步。其次是戲中的小演員徐嬌,把應有的情感都演了出來,沒有造作的感覺,值得一讚。最後是周星馳的創新精神。無疑,作為一個編導,他的功力依然未到家。但作為一個演而優則導的演員,他的轉型,尚算成功。姑勿論電影中的笑料是真正好笑抑或冷笑話,看周星馳電影長大的人,都被寵壞了。他們期望看得見一個九十年代的周星馳,希望在壓力下看一套搞笑的電影作為鬆弛神經的良藥,當看到一個這樣的周星馳,自然會大叫失望。

的確,今早才看畢了《九品芝麻官》的我,再看《長江7號》,感覺到很大的落差。一個只會嬉皮笑臉的周星馳,一個嚴肅得叫人窒息的周星馳。他的轉變的確很大,但作為一個演員,在毫無選擇下飾演一種角色甚至被定型了,這是無奈的。作為一個導演,能夠有選擇的權力,能夠走一條他真正想走的路,說一些他想說的說話,絕對值得佩服。要知道,一旦被定型了,想再走回頭路其實很困難。特別是一個在香港如此受歡迎的諧星,更困難。

有人認為他變了,不再是以前的周星馳,又有人認為他是為了迎合國內的市場才刻意轉型和採用大量國內演員。當然,因為劇力的不足令導演的說話未能完全表達,這是作為導演的失敗。但作為一個演員轉變而成的導演,作為他第二套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坊間對他的要求亦未免有點兒過高。他的困難不單止是基於本身局限,重要的是源自市場的壓力,要在需求和自我肯定出作出平衡。周星馳不再搞笑,已經成為事實,不論是基於甚麼原因入場,我們看到的,會是一個真真正正的周星馳,不再是那個屈服在市場壓力下的周星馳。

是成功?是失敗?天知曉。我樂見這一個周星馳,一個被還原了的周星馳。

《潛水鐘與蝴蝶 - 切身感受生與死》


由自傳《潛水鐘與蝴蝶》改篇而成的電影《The Diving and The Butterfly》。簡單地說,法國著名時裝雜誌的總編輯Jean-Dominique Bauby一次嚴重中風後全身癱瘓,只能透過一隻眼睛的眨動與外界溝通。憑他依舊存在的記憶力和想像力,以眼皮的眨動來記錄意外後的內心世界,在一九九七年出版成書,打動人心。

有別於其他的絕症和生死電影,《潛水鐘與蝴蝶》的導演選擇避開煽情催淚的大路風格,反而由拍攝手法著手,大玩鏡頭。電影大約八成時間以第一身視觀的方法拍攝,模仿癱瘓者的視點,由一個坐輪椅、全身動彈不得的角度出發。雖然有人稱這種反主流的拍攝為眼花暸亂,然而,還有那些比這個更好的方法讓觀眾感受主角所感嗎?活生生的真實感莫過於此。另外,電影開首十分鐘一直用第一身視觀的方法,先聞其聲,不見其人,直至一刻Jean被推出病房,由醫院的玻璃窗反映,我們才跟Jean一樣第一次看見一個這樣的他,一個歪咀、一隻眼被縫合起的他。也許是導演刻意用的懸念,引起了不少好奇。

為了不偏煽情,導演營造了一種笑中有淚的感覺。充滿幽默感的獨白和較快的音樂。的確,電影中出自Jean的獨白都是正面而堅強。唯一的負面說話「我想要死」亦是透過別人的口中說出。還有不得不提是在電影中,我們只看得見其他人在哭,卻看不見Jean的淚,導演選擇以最原始的方法,把鏡頭輕輕調模糊來表達一個哭泣的眼睛。

令電影變得含蓄而傷悲的,還有電影的音樂和比喻法,和諧的音調令悲劇得到舒緩。以潛水鐘來比喻那動彈不得的身體,以蝴蝶來比喻無拘無束的想像力,以獨立在大海之中比喻其無奈和無助,他是傷悲的,卻不致哭得死去活來。

也許是基於對原著自傳的情意結,在看之前我期望看到的是一個勵志而傷悲的故事,一個會讓人哭乾淚的故事。偏偏,這個電影跟所想像的可謂完全相反。看的時候你不會哭,但心會很痛,很鬱悶。親身感受這樣的一個病,才能體會人在悲傷到極的情緒。沒有淚,卻只有死撐下去的勇氣。

我很佩服導演的創新,為一類應該是動人煽情的故事創出了另一條路。我不能說這條路會很成功,但對於我,我是絕對受落的。而且,要拍一個這樣的鏡頭,導演和攝影師的心思可少不了,每一個細節都有經過詳細的考慮。例如那種只有一隻眼看東西的朦朧感,哭濕了眼眶的模糊焦點,眨眼時所帶來的黑暗,還有那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縫合眼睛鏡頭。

活在潛水鐘內的蝴蝶並不可悲,起碼,牠依然是蝴蝶,有飛舞的能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