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自傳《潛水鐘與蝴蝶》改篇而成的電影《The Diving and The Butterfly》。簡單地說,法國著名時裝雜誌的總編輯Jean-Dominique Bauby一次嚴重中風後全身癱瘓,只能透過一隻眼睛的眨動與外界溝通。憑他依舊存在的記憶力和想像力,以眼皮的眨動來記錄意外後的內心世界,在一九九七年出版成書,打動人心。
有別於其他的絕症和生死電影,《潛水鐘與蝴蝶》的導演選擇避開煽情催淚的大路風格,反而由拍攝手法著手,大玩鏡頭。電影大約八成時間以第一身視觀的方法拍攝,模仿癱瘓者的視點,由一個坐輪椅、全身動彈不得的角度出發。雖然有人稱這種反主流的拍攝為眼花暸亂,然而,還有那些比這個更好的方法讓觀眾感受主角所感嗎?活生生的真實感莫過於此。另外,電影開首十分鐘一直用第一身視觀的方法,先聞其聲,不見其人,直至一刻Jean被推出病房,由醫院的玻璃窗反映,我們才跟Jean一樣第一次看見一個這樣的他,一個歪咀、一隻眼被縫合起的他。也許是導演刻意用的懸念,引起了不少好奇。
為了不偏煽情,導演營造了一種笑中有淚的感覺。充滿幽默感的獨白和較快的音樂。的確,電影中出自Jean的獨白都是正面而堅強。唯一的負面說話「我想要死」亦是透過別人的口中說出。還有不得不提是在電影中,我們只看得見其他人在哭,卻看不見Jean的淚,導演選擇以最原始的方法,把鏡頭輕輕調模糊來表達一個哭泣的眼睛。
令電影變得含蓄而傷悲的,還有電影的音樂和比喻法,和諧的音調令悲劇得到舒緩。以潛水鐘來比喻那動彈不得的身體,以蝴蝶來比喻無拘無束的想像力,以獨立在大海之中比喻其無奈和無助,他是傷悲的,卻不致哭得死去活來。
也許是基於對原著自傳的情意結,在看之前我期望看到的是一個勵志而傷悲的故事,一個會讓人哭乾淚的故事。偏偏,這個電影跟所想像的可謂完全相反。看的時候你不會哭,但心會很痛,很鬱悶。親身感受這樣的一個病,才能體會人在悲傷到極的情緒。沒有淚,卻只有死撐下去的勇氣。
我很佩服導演的創新,為一類應該是動人煽情的故事創出了另一條路。我不能說這條路會很成功,但對於我,我是絕對受落的。而且,要拍一個這樣的鏡頭,導演和攝影師的心思可少不了,每一個細節都有經過詳細的考慮。例如那種只有一隻眼看東西的朦朧感,哭濕了眼眶的模糊焦點,眨眼時所帶來的黑暗,還有那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縫合眼睛鏡頭。
活在潛水鐘內的蝴蝶並不可悲,起碼,牠依然是蝴蝶,有飛舞的能耐。
《潛水鐘與蝴蝶 - 切身感受生與死》